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淡水鱼血居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淡水鱼血居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5-09-16 07:58:5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血居吸虫病是由血居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血居吸虫属复殖吸虫。黑龙江血居吸虫寄生于鲢、鳙、鲫;虫体扁平、梭形,前端尖细,大小为0.28-0.85毫米×0.14-0.25毫米。体表披有很粗的棘和刚毛。口孔在吻突的前端,下接不很直的食道,在虫体1/3处突然膨大成4叶肠盲囊;没有咽。睾丸8-16对,位于卵巢前方;输精管沿正中线向后,至卵巢后方左侧,作二三折叠而达雄性生殖孔;卵呈橘子瓣状,在大弯的一边有1短刺。寄生在田头鲂的鲂血居吸虫的肠盲囊呈梨形或圆形,睾丸18-22对。
  生活史:毛蚴在鳃血管内孵出,钻出鱼体外,落入水中;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龙江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是褶叠椎实螺,鲂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是白旋螺),发育为胞蚴、尾蚴;尾蚴为叉尾有鳍型,体背面有鳍,不具吸盘、眼点,口孔在吻的腹面;尾蚴钻入终宿主鱼,在血管中发育为成虫。

  (二)流行情况

  血居吸虫病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北、江苏、浙江、上海、东北等地都有发生。危害鲢、鳙、团头鲂、鲤、鲫、草鱼、青鱼、金鱼、黄颡鱼、乌鳢等多种淡水鱼,引起急性死亡的主要是鱼苗、鱼种,流行于夏季,其中尤以鲢和团头鲂的苗种受害最大,在几天内可引起几十万苗种死亡。近年来有体重350克的鲫、团头鲂,体重700克的白鲢、鲤,体重2 000克的花鲢、草鱼大量死亡病例。血居吸虫的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50多种,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如鲂血居吸虫的尾蚴对团头鲂很敏感,对鲢、鳙和草鱼没有感染力;对鲤虽能钻入,但第二天虫就死亡、脱落,且对饲养4-6天后的鲤鱼苗,尾蚴就无法钻入。

  (三)症状

  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型为水中尾蚴密度较高,在短期内有多个尾蚴钻入鱼苗体内,引起鱼苗跳跃、挣扎,在水面急游打转,或悬浮在水面“呃水”;鳃肿胀,鳃盖张开,肛门口起水泡,全身红肿,鳃及体表黏液增多,不久即死。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地钻入鱼体,虫在鱼的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为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肝、脾、肾、肠系膜、肌肉、脑、脊髓、鳃等,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出幼虫,并钻出鱼体外,引起出血和鳃组织损伤;被血液带到其他组织器官的虫卵,不能发育孵化外包多层的结缔组织,数量多时可引起血管被堵,组织受损,出现相应的症状。一般在肾脏中虫卵较多,肾组织受损,引起腹腔积水、眼球突出、竖鳞、肛门肿大外突,病鱼贫血,逐渐衰竭而死。夏花鱼种刚死时,还有口略张开,鳃及体表黏液增多等症状。

  (四)诊断

  血居吸虫病极易被误诊或漏诊,检查此病的方法为:
  (1)将病鱼的心脏及动脉球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剪开心脏及动脉球,并轻刮其内壁,在光线亮的地方,用肉眼仔细观察,即可看出是否有血居吸虫的成虫。
  (2)将病鱼的有关组织压成薄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大量橘子瓣状虫卵,尤其是要仔细检查鳃及肾组织。
  (3)了解发病鱼池中是否有大量中间宿主。

  (五)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消灭中间宿主;进水时要经过滤,以防中间宿主随水带入。
  (2)已养鱼的池中发现有中间宿主椎实螺等时,应立即在傍晚将草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诱捕中间宿主,于第二天清晨把草捆捞出,将中间宿主压死、或放在远离鱼池的地方将中间宿主晒死,连续诱捕数天,杀灭中间宿主。
  (3)如池中已有血居吸虫的毛蚴及尾蚴,应在诱捕中间宿主的同时,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放晶体敌百虫0.3-0.5克,杀灭水中的幼虫。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的次数,要根据池中诱捕中间宿主的效果及螺中感染强度和感染率而定。
  (4)根据血居吸虫不同种类对宿主鱼选择的特异性,可采取轮养的方法。
  (5)1足龄以上鱼的饲养池中,可以混养些吃螺的鱼类,以减少和消灭鱼池中的螺。

  (六)治疗方法

  (1)杀灭鱼体内寄生的血居吸虫
  ①在每千克饲料中加鱼虫清2-2.5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2-3天。鲢、鳙患病,应制成小颗粒药饲,每天分几次撒在水面投喂。
  ②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内服型克虫威27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2-3天。鲢、鳙患病,应制成小颗粒药饲,每天分几次撒在水面投喂。
  (2)杀灭水中的毛蚴及尾蚴,每立方米水体放晶体敌百虫0.3-0.5克,泼药1-2次。
  (3)诱捕杀灭水体中的中间宿主,方法同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宿主中间组织引起水中
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技术要点 饲养成鱼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