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水产种业未来之路

水产种业未来之路

发布时间:2015-11-22 00:23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工业化育苗——育种——扩繁一体化,是水产种业未来之路。
  
  文/ 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雷霁霖
  
  独家报道,“发展养殖,种业先行”是种养殖业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我国的海、淡水养殖经历了天然采苗——人工育苗——全人工育种——现代化水产种业的逐步形成,才使鱼类养殖业得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指明了现代种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科工贸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新思路,无疑这也是水产种业一次非常难得的转型提升良机,需要产学研共同把握、加速推动发展。
  
  繁殖健康苗种、创制优良种质、实现良种产业化和不断提高良种养殖的覆盖率,是未来鱼类养殖发展的大目标。目前,我国的水产种业还远远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在理念、技术、规划、管理等方面尚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产学研各界针对水产种子工程的特殊性,摒弃陈旧理念和方法,在实施联合攻关、驱动水产种业朝着工程化、精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化思路指导下运作,才能获得大发展。所以今天在我们面前,由种子工程(包括种质工程)到种业要走什么路?选择什么发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
  
  一、鱼类种质资源开发现状
  
  1、鱼类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状况
  
  据报道,世界上现有鱼类约2.5万种,其中海水鱼类约占2/3,淡水鱼类有8000余种。我国的鱼类总共有3000余种,其中已开发成海水养殖的有40-50种,淡水养殖的有50-60种,因此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011年统计,全国水产苗种产值已达425.44亿元,海水鱼苗总产量是44.5亿尾,淡水鱼苗种总产量3607亿尾,说明淡水苗种产业远大于海水苗种产业,但都已为鱼类养殖的提升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菱鲆、大黄鱼、石斑鱼、鲈鱼等已经形成海水养殖大产业,一些适应高寒山区、冷水性、穴居性、盐碱地、礁栖性、内陆咸水湖、河口区,以及小型或大型经济濒危鱼种也都在挖掘与开发之中。
  
  2、鱼类种业与种植业、畜牧业的比较
  
  种植业如作物的生命周期短,选育、制种、更新速度较快,尤其粮食作物品种少而集中,易于集中投入控制改良,所以早已脱离野生种的利用。畜、禽早已是家养品种,胎生或卵生方式便于全人工控制选育和形成种业。
  
  鱼类比较特殊,在水介质中生长繁殖,品种多,多年生,行体外受精,天然种质获得、亲体驯养、人工育种的条件等较复杂,育种难度相对较大。鱼类生长和育种周期长,加之长期累代利用天然种质或用简易方法即可获得大量受精卵,所以先走了依赖天然亲鱼实施半人工育苗,或走品种驯化道路,选育工作相对滞后。
  
  3、鱼类养殖苗种解决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早年尚无人工育苗之前,完全依赖天然水域“采捕”或“纳捕”获得天然鱼苗开展养殖,比如淡水苗种是按天然繁殖季节从江、河、湖泊中捕苗;海水苗种是在河口、海湾处修筑各种养鱼池,开闸纳苗投放养殖。
  
  (1)育苗现状
  
  目前苗种繁育按育苗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利用野生亲鱼行半人工育苗,由于不需要蓄养亲鱼,育苗设施和方法简易,利用简陋的池塘设施并依赖天然饵料进行繁育,此种方式的效果较差,出苗率低;二是通过驯养或全人工培育亲鱼进行全人工育苗,此法通过人工采卵授精及工厂化生产苗种,利用专用池塘培养生物饵料培育苗种,这种方式效果较好,出苗率较高;三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品种后代繁育,采用可控性较强的全人工工厂化育苗、育种方式,对选育品种进行育苗与育种。
  
  (2)苗种供应方式
  
  按生产供应方式分为完全依赖天然资源型(如鳗鲡、苏眉等鱼种)、半人工型(不养亲鱼,买卵育苗),这种方式的比例最大、全人工型(亲鱼和苗种实施良种化培苗)专业化育苗育种,在淡水选育新品种和某些海水主养品种中推行较快,其他品种则较分散比例较小。目前有很多个体企业都采取买卵育苗,走自繁自育的道路。
  
  (3)亲鱼、苗种质量管理现状
  
  目前尚存在亲鱼与苗种质量控管缺失、真正意义的鱼类原良种场太少,或受自身技能和规模限制而起不到主导作用;目前尚缺乏标准化原良种质量检测技术,对种苗场的建设和运行尚未建立起评价机制;销售许可证制度也流于形式等,存在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鱼类选、育种研究及发展现状
  
  近30年,淡水鱼类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成果卓著: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快速生长的建鲤、彭泽鲫、大口黑鲈等;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荷元鲤、三杂交鲤等20多个杂交新品种,以及多个罗非鱼新品种;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黄颡鱼“全雄1号” 等新品种。
  
  海水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以大菱鲆为模式种,开展了良种选育工作,完成了基础群体的构建、大规模家系培育、选育性状的遗传评定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已有多个选育群体投入试养。
  
  全雌化育种方面,全雌牙鲆新品种——“全雌牙鲆(大花型)”已达规模化生产,雌性比例达90%以上;“全雌大菱鲆”苗种也已开始批量生产。
  
  杂交育种方面,现已建立了鲈鱼、牙鲆、大菱鲆、大西洋牙鲆等的杂交育种技术、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现已培育出大菱鲆的“丹法鲆”、牙鲆的“鲆优1号”和牙鲆的“北鲆1号” 3个新品种,并已在养殖上推广应用。
  
  三、鱼类苗种生产模式的转变

 


  
  自古以来沿用天然种质的直接利用,或从养殖产品中挑选健康成鱼作为亲本进行采卵育苗方式,现已逐渐转变为依靠人工驯化、培育亲鱼的专业化苗种生产。众所周知,可控性较强的工厂化育苗模式运作了三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需要不断转型提升,期待着工业化形态的、现代化高端鱼类种业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图1)。
  
  四、鱼类种业发展趋势预测

 

 

 

  
  1、苗种生产方面
  
  当前首先应对区域性主养品种建立起“一鱼一种业”的技术工艺,为种子工程化建设、种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扩大和加强原、良种场建设,提升和培养像鲤、鲫、罗非鱼、牙鲆、大菱鲆等“育——繁——推”一体化的样板工程;加强原、良种场——育苗场——扩繁场系列苗种生产企业的基础性、技术性和制度化建设也非常重要。目前,青岛地区正在实施“蓝色粮仓”建设计划,是实施种子工程的一个典型实例;“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开展良种选育、鉴别、示范、推广研究,加速推进主养品种的良种化率,适度开发有养殖潜力的本土优质品种,无疑也是今后一个方向。
  
  2、遗传选育方面
  
  选择性育种是鱼类育种工作的一种最基本手段;杂交育种也将在水产养殖品种(尤其在海水鱼类方面)的改良中发挥巨大作用;性别控制能培育出养殖潜力巨大和产量稳步持续增长的品种,可以因地、因种制宜加以利用;多倍体诱导育种可以进行工业化苗种培育,应该深入研究;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将成为动物定向培育新品种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方向。
  
  育种工作不应走模式化的道路,以成效定标准是指导选育工作的重要思路,同时要坚持连续育种、连续选育的育种思路和常周期实践,以防种质退化。今后 无论采用何种育种方式,都需要在可控性强的工厂化条件下进行。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繁育中心,必须建立起具有六大板块(由3个软件+3个硬件组成的)(图2)种业产业技术体系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育苗技术”(图3),只有在严密的技术体系构建的保证下,育苗、育种才有可能顺利获得成功。
  
  3、种业系统工程建设及运作模式
  
  如图4所示,种子繁育和种质创制是种业的两大重要工作,一般它们需要分工实施。它们的技术细节可以不一样,但它们的软硬件设施可以相同。从技术层面上可以分为2条线,如图所示:左边的为“健康苗种繁育”,右边为“优良种质创制”,一般都是分开运行。上层为管理机构,左边是相对独立的种业专业化集团,右边为国家种子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进行检测和作出决策,双方各自负有生产和监督协调机制,以保证种业的良性运作。
  
  五、建议与展望
  
  1、政府应尽快出台发展水产(鱼类)养殖种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种业规划、提高组织化程度、品牌上市和奖励制度等;
  
  2、种业应当是相对独立的机构,重点优化和扩大原、良种场建设,建成基础性、公益性强的产业体制;
  
  3、走工业化育苗——育种——扩繁一体化道路是大势所趋;
  
  4、建立区域性可控性强的专业化、工厂化苗种生产中心和产业平台是今后发展种业的必然选择;
  
  5、在海南岛应尽早建成“鱼类种质保护基地”和“南繁保种、育种基地” ;
  
  6、全国南、北、中沿岸带应建设约干个种质保护和繁育示范平台;内陆水域江、河、湖泊、高原冷水域及热带暖水域也应分别建设种质库和繁育示范平台。

 

       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种业育种鱼类育苗养殖
鱼生长季节须十防 江蓠(龙须菜)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