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大头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

大头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

发布时间:2015-12-10 00:48:20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报道,据《 中国渔业报 》讯, 土著鱼类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从科研的角度看,河流湖泊最大的科研价值是“原生态”;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既要用科学的手段壮大土著鱼,也要用科学的手段做大做强渔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新疆土著鱼大多濒临灭绝,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和保护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首要命题。新疆水产科研人员历时十几年,实现新疆大头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为解开这个命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什么是新疆大头鱼    新疆大头鱼又称“大头鱼”、“虎鱼”、“扁吻鱼”、“南疆大头鱼”等,属于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是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它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    它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渐形成,并定居于西北地区的物种,生活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静水水体或缓流的湖泊之中。    新疆大头鱼是中国特产动物,也曾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它个体大,肉嫩如豆腐,汤鲜如牛奶,鱼头比例也大,丰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带民间的传统滋补品。据说古时候生活在该地的居民并不以五谷杂粮,而仅以新疆大头鱼等鱼类为食,被称为“吃鱼民族”。    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阿克苏上游地区建立了捕鱼队,1958—1965年,捕捞的新疆大头鱼的产量达140—260吨,占博斯腾湖年产鱼量的20%;1966—1971年,年产量下降到30吨,占产鱼量的10—15%;1972—1973年则仅分别占2—5%;1974年以后,产量逐渐减少,直到绝产;到了1987年,连1条都难以发现了。目前新疆大头鱼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其分布区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车、阿瓦提、焉耆、乌拉斯台、若羌、克孜河和博斯腾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    新疆大头鱼保护历程    20世纪70年代前,扁吻鱼曾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塔里木水系的开都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和叶尔羌河之中,年产量达到300吨至400吨。但是随着塔里木河断流、过量捕捞等原因,致使扁吻鱼的数量越来越少。    20世纪90年代初,新疆扁吻鱼资源调查和研究保护工作提上了议程。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在塔里木河流经的阿克苏地区建立了“新疆阿克苏中国扁吻鱼原种场”,专业研究培育新疆扁吻鱼幼鱼。    2005年,新疆扁吻鱼人工繁育获得成功。随后,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相继向扁吻鱼原产地克孜尔水库投放了70余万尾小鱼苗,帮助恢复扁吻鱼种群。    2009年,首个新疆扁吻鱼保护站在拜城县建立,保护范围为涉及拜城县木扎提河等区域的310平方公里,保护河道总长180公里。保护区的建立对新疆扁吻鱼的产卵、生长、回游过程进行了全面保护,对进一步了解新疆扁吻鱼的生存环境、分布状况、繁育条件等生物学特征有极大的帮助。    2014年孵化并培育了苗种20万尾,其中增殖放流6万尾,向喀什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巴州博湖县推广站提供鱼苗2万尾,其余苗种长势良好,规格均在10厘米以上;该场十年来累计向大头鱼原栖息地克孜尔水库投放苗种89.3万尾,据当地渔政和水库管理人员反应水库中可见2-3公斤大头鱼个体,增殖放流工作对该物种保护起到积极影响。    吐尔逊·提立瓦尔地是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所在的新疆本土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锲而不舍的研究,在2014年实现了扁吻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世界首例扁吻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空白,而且在新疆扁吻鱼保护艰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消逝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在塔里木河流域每年可以捕获扁吻鱼300吨以上。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李俊峰捕鱼时发现,以前很常见的扁吻鱼越来越少了。    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成功,吐尔逊·提立瓦尔地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依旧不敢有丝毫马虎和懈怠,一直细心观察水温是否合适、饲料该喂多少。    吐尔逊·提立瓦尔地今年46岁,1993年从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专业从事鱼类资源研究。2000年,由国家农业部投资200万元在阿克苏成立中国新疆扁吻鱼原种场。作为研究成员之一,吐尔逊·提立瓦尔地开始了保护扁吻鱼的工作。在研究中,他也见证了新疆鱼类的变迁。“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恐怕早就绝迹了。”不善言谈的吐尔逊·提立瓦尔地在说这句话时,语气中流露出伤感。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在塔里木河流域每年可以捕获扁吻鱼300吨以上。博斯腾湖渔民李俊峰,正是这场盛况的见证者。李俊峰今年75岁,是较早从内地来博斯腾湖讨生活的渔民。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安家于博斯腾湖边,以结网捕鱼为生。“那时候,每次撒网下去,都能捞上来扁吻鱼,根本不稀罕。”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李俊峰捕鱼时发现,以前很常见的扁吻鱼越来越少了。    扁吻鱼为世界裂腹鱼中的珍稀物种,仅存于塔里木河水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被称为“水生大熊猫”。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为极端濒危物种。    目前,新疆一些流域湖泊中的现生扁吻鱼,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人工繁育后代。在普通人看来,扁吻鱼还在,但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谢春刚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他坚持一种观点: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人类没有权利剥夺存在了数千年物种的生存权,对土著鱼也一样。    事实上,扁吻鱼的命运,只是新疆土著鱼类迎来幸福时光的一个缩影。    濒危天山南北共生活有各种鱼类100多种,其中土著鱼类50多种,有经济价值土著鱼类30余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疆有多种土著鱼类正濒临灭绝。    新疆自治区水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天山南北共生活有各种鱼类100多种,其中土著鱼类50多种,有经济价值土著鱼类30余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疆有多种土著鱼类正濒临灭绝。早在2004年,包括裸腹鲟、西伯利亚鲟等在内的14种水生野生动物被列入自治区重点保护名录。    参加工作十多年来,谢春刚每年要奔赴南北疆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土著鱼是重点。在他印象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著鱼类的衰退周期变短、速度加快,而且数量明显变少、体型变小。“尤其是在南疆,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只需3~5年时间。”自治区水产局渔政管理处处长郭新萍也表示,塔里木河流域广,管理区域非常大,而且渔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执法力量不足。过度捕捞更使它们的日子雪上加霜。郭新萍曾多次跟随地州渔政站的执法人员巡查非法捕捞行为,经常看见有非法捕鱼者在禁渔期设网。我国《渔业法》规定,违反禁渔期规定进行捕捞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下罚款。“一船鱼价值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相比之下,最高5万元的罚金显得微不足道。”    扁吻鱼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间。扁吻鱼原为产区捕捞对象之一,有一定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始,数量剧减,至今存活量极少,已成为濒危物种。濒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成熟龄大、繁殖力低、行动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对生活和产卵环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种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近年来的水利建设隔绝了本种的产卵洄游通道,影响群体数量的补充。此外,由于保护不力,捕捞过度、引进外来物种、农业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减少等,直接破坏资源的补充。    其中,使新疆大头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众多的河闸、大坝、水库、扬水站等隔绝了其溯河产卵的回游通道,致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活动。    环境污染,是所有水体及土著鱼生存环境的硬伤。博湖县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0年来,博斯腾湖的水质始终在III类和IV类之间,属于中度污染以上。谢春刚表示,生存环境的恶化,已使这些“娇弱”的土著鱼类难以生存。    外来鱼种的入侵,更使河流湖泊内的土著鱼面临灭顶之灾。1968年至1970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北鱼南调”行动,使塔里木河水系的鱼类从15种增加到40多种,并且带入了凶猛的食肉鱼类五道黑(赤鲈),种群间斗争日趋激烈。    保护自2000年以来,针对新疆土著鱼资源萎缩,产量急剧减少等状况,新疆开展了多项抢救性保护本地鱼类的活动,先后成立了喀纳斯湖等9处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格执行禁渔和休渔制度,划定土著鱼禁渔区,明确标识,加强禁渔期的管理。    在谢春刚印象中,空气污染,森林没了,缺水,大家都能有共识,但水中有没有鱼,很少有人去管这个,因为它们在水里是看不见的。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针对新疆土著鱼资源萎缩,产量急剧减少等状况,新疆开展了多项抢救性保护本地鱼类的活动,先后成立了喀纳斯湖等9处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格执行禁渔和休渔制度,划定土著鱼禁渔区,明确标识,加强禁渔期的管理。    保护和发展,历来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从科研的角度看,河流湖泊最大的科研价值就是“原生态”;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既要用科学的手段壮大土著鱼,也要用科学的手段做大做强渔业。壮大土著鱼,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仅仅一个扁吻鱼的繁育,就建立在多个项目的资金和科研人员数年研究的基础上。    这些年来,作为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杜劲松最大的感触是,包括一些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已获成功的土著鱼类,由于得不到后续经费及科研人员的支撑,难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增殖放流,制约了土著鱼类保护的效果。    2014年的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杜劲松作为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扁吻鱼保护的建议》。他建议,扁吻鱼的保护需要专门的队伍,对扁吻鱼的增殖放流工作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政府部门应进行科学规划,将保护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为了加强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自治区已先后建成了喀纳斯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叶尔羌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疆乌伦古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疆艾比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博斯腾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疆开都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7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初步构建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新疆还在伊犁河、乌伦古湖和博斯腾湖建成土著经济鱼类繁育救护中心,为保护和开发新疆土著鱼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新疆民间环保组织也发出保护新疆濒危土著鱼类的呼声,他们自发成立了许多的保护小组,在土著鱼分布的河流一带巡逻,对那些破坏野生珍稀鱼类的不法分子进行监督。    繁殖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是通过全人工方式繁育出的子一代新疆扁吻鱼鱼苗。“这一代,可以说成是野生亲鱼的孙子辈。”首先要培育亲鱼,即母本和父本,待扁吻鱼7至8年性成熟后,进行人工催产,再把鱼卵脱粘,然后孵化,培育小鱼。    “虽然克孜尔水库的上下游已经能见到扁吻鱼的小鱼苗了,但扁吻鱼的性成熟需要6—7年,很多鱼苗还未成长到可以繁殖的时候,就已经遭到偷捕者的破坏,保护力度总是赶不上破坏力度,种群一旦衰竭,恢复工作将会变得举步维艰。”自治区水产局副局长张人铭说。与扁吻鱼面临相同遭遇的还有伊犁河裂腹鱼。这几年,伊犁河裂腹鱼价格不断攀升使得过度捕捞加剧,虽然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持续进行,但种群恢复仍面临着外来鱼种的入侵和过度捕捞的问题。    1996年进行的一次扁吻鱼资源调查得出了看来令人振奋的结论:这种稀有的土著鱼没有死光,在从前它们的产卵地——渭干河水系的克孜尔水库等处有少量幸存者,这是它们最后的地盘。此后,自治区水产部门立即开启扁吻鱼的保护工作。    作为扁吻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人员之一,吐尔逊·提立瓦尔地在位于五家渠近郊的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默默度过了近11年的时光。“曾经想过要放弃,但又心有不甘。”    据了解,一种土著鱼人工繁殖成功,要攻克重重难关。对土著鱼进行人工繁殖,首先要对野生的土著鱼进行人工捕捞,然后驯养成活,驯养成活了之后,还要保证鱼的性腺要发育成熟。经过科研人员苦心钻研,在2005年首次利用在河道内自然成熟的野生亲鱼成功实现人工繁育。2006年,对池塘驯化养殖的扁吻鱼进行人工催产取得重大突破……随后,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相继向扁吻鱼原产地克孜尔水库投放了上百万尾小鱼苗,帮助恢复扁吻鱼种群。    2014年7月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看着自己经手繁殖的扁吻鱼(俗称大头鱼、老虎鱼),吐尔逊·提立瓦尔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是通过全人工方式繁育出的子一代新疆扁吻鱼鱼苗。“这一代,可以说成是野生亲鱼的孙子辈。”提起繁育过程,吐尔逊·提立瓦尔地说,首先要培育亲鱼,即母本和父本,待扁吻鱼7至8年性成熟后,进行人工催产,再把鱼卵脱粘,然后孵化,培育小鱼。    11年来,为了精心照料鱼房里的扁吻鱼,吐尔逊·提立瓦尔地几乎每天24小时呆在救护中心,经常要半夜起床观察扁吻鱼的情况。一年当中,他在家的时间累计不到两个月。    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观察和测定扁吻鱼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营养生理方面的科学研究等,突破了新疆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的瓶颈,在帮助恢复其种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在这里进行人工繁育的土著鱼类已有十多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内地一些省份,土著鱼人工养殖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在新疆,如果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适当加以引导,土著鱼人工养殖完全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客观上将使土著鱼保护的力量更加强大。谢春刚坦率地说,新疆土著鱼类的保护,仅凭渔政执法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护的前提是科普,通过科学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土著鱼类对河流湖泊以及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人都尽全力进行保护,相信土著鱼一定会多起来。    【关键字】:新疆大头鱼   扁吻鱼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新疆鱼类土著保护水产
有机鱼养殖向混养发展 标本兼治防治观赏鱼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