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池塘“泥皮”成因危害及池塘微生态应用前瞻

池塘“泥皮”成因危害及池塘微生态应用前瞻

发布时间:2016-06-04 00:51:42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首先感谢两位同事为我提供的今日话题。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泥皮”是种很常见的现象,看似也不是大问题。实际上池塘问题没有所谓的小问题,随着养殖进度的推移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环环相扣”,交替影响着池塘的安全,也必然涉及到养殖动物的安危。

泥皮的形成:

养殖前期池塘水位较浅,水体透明度较高,光照渗透强。因温度限制,池塘藻类不易繁殖,但是在池塘水温达到13℃—14℃时却是底栖硅藻繁殖旺盛期。池塘底栖藻类死亡后与其它有机物发生厌氧发酵,产生有毒的氨氮、吲哚等气体将底层有机碎屑顶起,出现泥皮上浮的现象。长年使用“化肥”肥水的池塘致使池底板结硬化也会出现肥水困难的情况,这类池塘往往易起泥皮,易长青苔,塘底易渗漏,肥效易流失等情况。“泥皮”,多出于水质清瘦的池塘,“泥皮”,或引起池塘水质更为清瘦。

泥皮的危害:

当泥皮漂浮于水面之时,也是困扰广大养殖老板之时。人为采捞的泥皮毕竟有限,泥皮漂浮的周期也叫人难以捉摸,既不能视而不见,又无法驻扎船上。日出时,泥皮逐渐漂浮水面,日落后,泥皮缓缓沉降池底,小泥皮,真顽皮。泥皮是与池塘死藻、残饵、微生物残骸等众多有机物以“组团”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其在分解的过程中一方面会阻碍池塘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耗氧分解,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另外,当泥皮分解漂浮后,池底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会逐渐暴露并释放出来,对于池塘贝类等底栖动物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泥皮的“防治”:

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看到在处理“泥皮”这一问题上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倾向于选用微生态制剂来作为解决方案。这也就引申出下一个话题,关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时机,即“防”与“治”的侧重问题。在这个话题的最后还是要说明强力拜生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猫之一”。

关于水产养殖前期微生态制剂泡塘这个话题并不是什么“稀罕”话题。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老板们通常会在放苗前一个月开展这项工作,其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并未在海水养殖池塘中得到发展和普及,甚至有些老板们缺少对其基本的认识。尽管如此,本人还是坚信这项工作日后会在我们海水养殖区开花结果,成为养殖前期非常重要的工作指标。

出淤泥而不染:

不少老板认为这项工作实属“多此一举”。池塘在养殖前经过清淤、整饬、消毒杀菌后看似已经“无懈可击”,但如果回过头再重新看一遍清、整、杀的目的,我们还是会发现好像少了一个环节。在养殖前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池塘中残留的一些“坏”的物质进行的,比如说寄生虫、致病微生物、残饵、动物尸骸等有机物。鱼塘有机物淤积每年可达5—10cm,有句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池塘底质翻来覆去都是这些泥。清淤消毒很有必要,但常规消毒剂的特点是起效快,失效快,药效强,抗有机物能力弱,渗透力差(作用于表层),有着其不可逆的自身缺陷。越冬池塘选用微生态制剂处理池底有机物,就是利用其无孔不入的穿透力,无时不刻的分解力(作用期间),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经历过前期暴晒和处理的池塘底质会优于未经任何处理的越冬池塘,但池塘之间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干净”,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干净”。

排排坐,吃果果:

微生物之间不会这么客气,它们的字典里只有“占位”一讲,没有“让座”一说。现在和养殖老板们聊天压力真的很大,“藻菌平衡”就是常常讨论的话题之一。池塘“藻菌平衡”这个话题是基于有益微生物(益生菌)占优的前提下讨论的。如果有益微生物在池塘中一直扮演着Super star的角色,那么有害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就只得“忍气吞声”。同理,战斗力的强弱只比肌肉,是不分好人还是坏人的。那么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优势在何时建立呢?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越早越好。实际上,伴随着池塘环境的日趋恶化,有选择,有计划的向池塘定期补充有益微生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关于“临时抱佛脚”一说,万一佛祖“串门”去了呢?水产养殖过程中,多一些“循序渐进”的平常事,少一点“力挽狂澜”的壮举是好的现象,也是水产养殖行业真正走向强大的证明。




来源:东港拜耳水产养殖服务部  
作者:小灰灰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池塘养殖微生物话题
浙江宁波镇海区开展肉品和水产品安全 “百日会战” 专项执法行动 北京昌平区渔政站入户指导雨后水产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