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中国虾料市场博弈加剧,大企业特竞争优势扩大

中国虾料市场博弈加剧,大企业特竞争优势扩大

发布时间:2015-11-21 00:42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中国虾料到底还能不能持续高速增长?能,或不能,接下来虾料企业的着力点会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结合中国对虾产业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会面临的新环境,重新审视过去支撑中国虾料高速增长的因素能否持续下去。
  2012年,我国虾料销量约160万吨,较2011年151万吨的产量虽有所增长,但同比增速下滑至6%左右。这160万吨虾料中,广东的销量占了将近一半,约为78万吨。
  从去年整体形势上看,上半年虾料生产企业普遍以销量为指标,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抢占市场,加上天气较稳定,南美白对虾病害少,第一造虾养殖成功率高,虾料销量迅速上升。但下半年受原料上涨、虾价低迷和养殖成功率低的影响,广东的粤西、珠三角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的养殖情况都非常差。长三角养殖形势较好,虾料销量有大幅度上升,但远未能抵消华南市场的虾料需求萎缩的量。面对这种形势,虾料企业迅速调整策略,转为以利润为指标,即便如此,年底回款时依然遭遇了一些困难。2013年虾料企业的利润明显下滑,据说每吨虾料毛利平均不到500元/吨,扣掉呆账、坏账等,不乏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单厂出现亏损的情况出现。而2012年养殖户亏损比例高达60%,经销商亏损最严重,达到80%。
  自2009年以来,对虾苗种质量不稳定与种质资源严重退化,对虾养殖工业化发展导致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在这双重影响下,虾病越来越难控制,虾越来越难养,虾料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慢。以鱼粉为主的原料价格的快速飙升更是让整个对虾饲料业“雪上加霜”。
  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虾产业已经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即将终结。过去十年里,中国对虾产业的高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为:2008年以前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尤其是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可观的对虾养殖效益;对虾养殖技术进步。但现在不得不说,这些因素的拉动作用均在减弱。首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影响,全球经济恢复尚需时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更是对中国对虾出口造成很大压力;东南亚近些年对虾养殖的高速发展,也让中国对虾出口愈显弱势。与此同时,中国对虾产业寄予厚望的内销市场开拓,进展得比预想中缓慢。另外,中国对虾养殖一直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既存问题日益凸显。
  这四大驱动因素实际上也支撑了中国虾料的高速增长,而这种高速同时也是对虾饲料业最危险的博弈:一旦这种非理性的对虾养殖发展方式仍旧持续,对虾供应量容易造成对虾价格的崩溃,或者不期而至的重大疫病让整个对虾产业陷入泥潭,在赊销模式下,这将造成虾料企业运营体系的致命压力;若为减轻运营风险而减少资源投入,苦心经营的企业品牌有可能随之遭遇“滑铁卢”。如果对虾养殖业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发展,甚至有所减少,虾料企业在彻底进入红海之后,该寻找一条怎样的道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经济体的成长路径,一般认为是从要素驱动型到效率驱动型,从效率驱动型再到创新驱动型。对于中国对虾产业这样一个经济体,它本来是要素驱动,靠低廉的劳动力,也靠天吃饭。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恶化,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对虾产业“要素驱动型”模式难以为继。未来,通过管理提升、技术提升以及生产效率提升,促使中国对虾产业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庆幸的是,中国对虾产业依然拥有多种途径缓冲各种压力,即是说,这种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变是渐进的,不大可能是骤然发生的。除非爆发大规模疫病,或者严重的对虾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着未来可以预见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成本升高、资本投入下降,中国对虾产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与内销各个环节的高效协作与整合。
  过去,中国政府并未将虾养殖业列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对象,养虾业这些年来如此迅猛发展,主要靠的是行业内的利益传导,这当中主要靠饲料厂为主体的资金支持。正因如此,对于对虾产业的转型,虾料企业是先知先觉的。最近几年,恒兴、海大、粤海、通威先后从过去的“只做不说,埋头发财”,到各大高层频繁亮相行业媒体,推销新模式、新理念、新策略。从这些巨头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但“万变不离其宗”,恒兴、海大、粤海提出的“利益共同体”、“全面服务”、“厂商一体化”,所谋求的乃是驾驭产业之术。归根结底,养殖户需要的是利润。高档水产养殖行业有其独特需求,比如如何帮助对虾养殖成功是当下迫切的问题,还有销售渠道也会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户利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虾料市场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在竞争效率下,虾料企业需要更大范围地优化组合。中间有一个统领的核心,那就是围绕养殖户的效益做文章。所谓的规模化、差异化只是路径选择,所谓的创新性,技术进步只是能力构造而已。
  恒兴、海大、粤海已经未雨绸缪,试图为养殖户提供整套的系统服务,包括种苗、饲料、药物及生物制品、养殖模式、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水产品销售服务等。不过,虾料企业在进行产业链延伸的尝试过程中,如果经营不是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比如苗种出问题,会影响虾料销量)。因此,这种战略要真正落实下去,在专业化能力足够强大的同时,虾料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效率非常高。它不仅要求团队目标统一、综合素质高、执行力强,同时也要求经销商的服务意识与企业有效对接(价值链价值最大化)。这是经历过高速发展后,虾料企业亟需尽快补上的一堂课。
  可以预见的,最近三年恒兴、海大、粤海、通威在虾料市场上的频繁交锋只是序幕,真正的“竞赛”刚刚开始。接下来,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种质资源的改良、养殖模式的演变与升级、养殖技术的提升,去提高养殖成功率。相应地,在对虾饲料销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四大巨头仍将处于领跑地位,彼此之间的博弈加剧。中小虾料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加大,将被迫转向混养料、低档淡水鱼料等边缘品种,或者被兼并,或者黯然退出。整体而言,这四大巨头与第二阵营的销量会逐步拉开。这一虾料格局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
  附:2014年虾料市场简析
  经过行业的努力,2014年全国虾料市场略有恢复,产量较2013年上涨4.4%,达到142万吨;主要增幅来源为珠三角对虾市场全年平均养殖亩产量预估较上年增加100斤左右,达到450斤/亩,养殖产量的提升拉动了饲料的使用量。
  四大虾料集团共提供虾料约89万吨,占据虾料市场63%左右的份额,其中海大约为26万吨(不包括海外市场8万多吨),较上年有8.3%的增幅;恒兴25万吨(不包括海外市场4万多吨),与上年持平;粤海24万吨,较上年有14%的增幅;通威14万多吨(不包括海外市场6万多吨),较上年增长17%。
  从总量来看,海大已成为全国虾料销量冠军;通威在严控资金的前提下,国内虾料2年增长达到65%,海外虾料2年增长达到150%。(节选自《2014年华南地区水产饲料市场概况》,来源:水产前沿)
  文︱庄捷生
  原载《广东饲料》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对虾中国养殖企业市场
安徽省滁州市水产站再次向养殖企业“送礼” 水库养鱼的方法及品种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