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湖北仙桃市打通泥鳅养殖业“任督二脉”

湖北仙桃市打通泥鳅养殖业“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19-04-20 01:06:00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水产养殖行业都知道,泥鳅养殖有一个技术难关——苗种的繁育,正因为受它的制约,近年来泥鳅养殖产业一直难以发展。而在仙桃剅河镇的泥鳅养殖繁育基地,这一难题已被逐渐破解,打通了泥鳅养殖的“任督二脉”。 
   
  走进剅河镇新洲村潭洲垸500亩泥鳅养殖繁育基地,蓝天白云之下,远处的厂房清晰可见。   
  
  “以前是一片低湖田,遇水则淹。”村支书伍万能介绍。为了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村里积极引进老板投资,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经过接洽,在外经商的剅河人宋世军回乡投资,改造500亩“低湖田”,建设泥鳅养殖繁育基地。 
   
  俗话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谈起泥鳅养殖,工程师张工头头是道。眼前这位戴着草帽,穿着套鞋,脚上沾着泥巴的技术负责人,虽是地道农民,却对泥鳅养殖情有独钟,多年来潜心研究。 
   
  苗种繁育池建在合作社的最里面,门口一行行的小水泥池里,用囤箱养殖着黄板鳅,一条条泥鳅在里面惬意游戏;拉起纱网,规格整齐的四至五厘米泥鳅苗种正欢快地跳跃。张工说,我们突破了泥鳅养殖苗种繁育的关键,现在整个合作社里养殖的泥鳅已达千万尾。 
  
  巡视间工作人员抬来两箱寸片,倒在新的囤箱里,这是从后面大池塘里分池过来的。张总介绍,打针催产后,将卵片孵化出来,大概经过45天,待小“鱼花”逐渐长成“寸鱼”后,再投进成鳅池。 
   
  “泥鳅养殖的难关就是这寸片关,”张工说,这是制约泥鳅产业发展的瓶颈,因为当泥鳅从水花长到寸片的过程中会出现大批量死亡,其技术一直都很难掌握。今年,在长江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泥鳅养殖基地经过几年摸索,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基地自己繁育的苗种已经长到一寸多,为今年的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过一年半载,“寸鱼”逐渐长大,约莫15厘米长时,就是“成鱼”了。可以卖到市场,也可以进行繁育。只要一个礼拜,每条泥鳅就可繁育出5000-10000个小“鱼花”。不过,存活率依然是困扰他们的难题,“不能高兴得太早,存活率如果达到四成已经很不错了。” 
    
  去年,泥鳅遭遇了一次“虫害”,寄生虫的感染导致泥鳅死亡了将近20%。好在发现及时,病情没有扩展。   
  
  吃一蛰长一智,今年张工这群技术员,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看苗上“要想把苗看好,只有两个字——勤和细。”他们每天坚持巡池,“去一趟8公里,一个来回16公里,腿都走酸。”如果发现泥鳅嘴唇发白、不停撞网、游弋不欢,那就是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泥鳅宝宝的成活率,他们还在饲料上花了不少心思。张工顺手拿起桌上的一袋饲料,递给我们闻一闻,“有奶香吧。这是进口的呢,一小袋200多元。”另外,它们还吃蛋黄,不要蛋清。 
     
  如今泥鳅虽然身价不菲,但随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比如,前年,泥鳅高达每斤28元,今年则走低只有19元。 
   
  “虽然今年行情不好,但随着泥鳅繁育难关的打通,泥鳅养殖成本减少,养殖效益会更高。”张工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 张静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泥鳅养殖繁育基地今年
湖南长沙巿迎来2017年第一次国家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查 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召开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暨区域规划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