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虾类养殖“壬海1号”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壬海1号”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6-02-16 02:44:15编辑:水产百科归类:虾类养殖

一、适宜养殖的条件要求
  
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养殖水体和内陆咸淡水养殖水体中养殖。
表1  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水环境控制指标


二、生态养殖配套技术
  
适合各种养殖模式,以下为土塘生态养殖模式的配套技术,其他模式可参考执行。
  
1. 养殖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清污整池:将养殖池、蓄水池及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丝状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清除后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池外。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对养殖池、蓄水池及所有渠沟进行消毒,清除病原细菌、病毒及其它有害微生物。消毒药物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氧化剂等,药物严格按使用说明应用。消毒方法通常采用水溶液消毒,可将池内注水10~20 厘米,药物溶入水后搅动均匀,并将药物泼到药水溶液浸泡不到的堤坝等地方。
生石灰用量: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1~2千克,均匀撒入池中。可杀灭鱼、虾及微生物。如池底为酸性土壤,可酌情加大生石灰用量。
(3)纳水及繁殖基础饵料:根据水源及水处理条件决定蓄水时间。水源比较清洁,虾池进水前几天蓄水即可,但如果水源水质复杂,则需要提早向蓄水池进水。对虾养殖池用水来源于蓄水池或沉淀池,并经砂滤或80目筛网过滤。养殖池消毒结束一至两天后可开始纳水,池内水深40~50 厘米,即开始繁殖微藻、有益细菌及小型微型底栖动物等生物,培养水色和对虾可摄食的基础饵料。主要措施是施用肥料、有益细菌制剂。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所需时间与水温有关,日平均水温在20℃以下时,一般至少需20~30天;日平均水温在20℃以上时,通常10天以后,水色及透明度即达到放苗要求,即可开始放苗。适当增加繁殖基础饵料的时间,对增加池内基础饵料数量有重要作用。
  
2. 养成池放苗

可根据每个养殖场的具体情况,选择放养中间培育苗或者未经中间培育的虾苗。
(1)放苗条件:养成池水深应达1米以上,养殖池内的微藻以绿藻、硅藻、金黄藻类为主,水色为黄绿色、黄褐色、绿色。透明度在40 厘米左右。虾池日最低水温应达24℃以上,最适宜在25℃以上;盐度为32以下。养殖池水盐度与虾苗培养池盐度差不应超过5,大于5以上时,应逐步调节育苗池或中间培育池盐度,使虾苗驯化适应。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不应超过3~5。养殖池水pH值在7.8~8.6之间。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2)放苗密度:可根据养殖条件适当增加或减少放苗量。室外池通常每亩放养全长1厘米凡纳滨对虾虾苗3万~4万尾;经过中间培育体长2.5~3厘米的虾苗,成活率高,每亩放苗量为2万~3万尾。
  
3. 养成期日常管理

养虾技术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细观察养殖池环境变化、水色、对虾活动、安全状况,并做好记录。每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每次测量随机取样不少于50尾。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定期估测养殖池内对虾尾数。注意闸门、沟渠、池坝安全,严防纳入其它虾池死虾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
  
4. 养成期水环境管理

(1)加水换水:养殖前期每日少量添加水3~5 厘米,至水位达2米,保持水位。养殖中后期,根据透明度及藻相变化,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 厘米),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 厘米),有害单细胞藻过量繁殖等,均需酌情换水,采取少换缓换方式,勿大排大灌。进水缓慢加到池塘水上层,日换水量控制在5~10厘米,排水后加入蓄水池水之前,养殖池应先加入粒度为80目以上的沸石粉,每亩用量20千克。
(2)增氧机的使用: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可根据溶解氧需要,但正常情况下,放苗后30天内,每天开机两次,中午及黎明前开机1~2小时;养殖30~60天后可根据需要延长开机时间。养殖90天后,由于水体自身污染加大,对虾总重量增加,需要全天经常开机。此外,阴天、下雨时均应增加开机时间和次数,使水中的溶氧量始终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增氧机放置数量及放置增氧机的位置应依据池形、面积决定。通常每池设2~4台,设置在池的四角,设置点离开池坝3~5米,相互成一定角度,有利于形成同方向水流,集中残饵、污物。
(3)使用水质保护剂:使用水质保护剂,目的是改善溶解氧,稳定藻相波动,减少pH波动,降低氨氮、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降低异养菌数量。每半月加沸石粉或以沸石粉、过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水质保护剂。沸石粉的使用量,正常情况下,每半月至20天每亩加20~30千克,或按产品销售使用说明使用。
(4)使用有益细菌制剂:有益细菌在对虾养殖上的应用,是无公害养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集约化精养对虾系统中,残饵、对虾新陈代谢产物等严重污染着养殖水体,从而也为滋生病原体微生物创造了条件。已经有大量事实证明,养殖过程中,使用微生物制剂,有益微生物正常繁殖生长,可以有效地防止底质恶化,预防病原微生物增加。既可以保护养殖水环境的正常生态功能,又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        
  
5. 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及饲料量的控制
凡纳滨对虾放苗后的第一个月,通常日投喂次数可安排4次,每日6~7点、10~11点、15~16点、20~21点。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可增加投喂次数,每日投喂6次,从早6点到晚22点,大约三小时投喂一次,下午后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养殖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虾经常聚集处,无污物区投喂。同时投饲应力求均匀,以利于对虾摄食。使用配合饲料,须注意其生产日期,配合饵料从出厂至投喂,存储期不应超过三个月。
  
6. 收获
  
适时收获是对虾养殖丰产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收获的时间应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及对虾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水温变化、水质及底质污染程度、加工能力等情况确定。
  
一般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即在排水闸上,安装锥形袖网,开闸放水,虾随水流进入网中。收虾网的长度,应是网口宽度的5~8倍左右。也可使用定置的小型陷网或专用的小型电网捕捞。收虾时,应及时提网收虾,以免对虾入网过多,提网困难或网破虾逃。
  
当池水放到一定程度,应向池内加水,反复收虾2~3次,可基本收完对虾。积水处剩余的少量对虾,可利用小拉网收净。

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 白斑综合症:病原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头胸节尤其明显,有的呈花斑状;甲壳易剥离;体色暗或呈微红色。死亡率高达90%以上。
  
2.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原为细小样病毒(HPV)。幼体期死亡率高,养成期体表经常附有大量固着类纤毛虫;有的甲壳变软色暗,因此也有人称软壳虾;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虾体瘦弱。
上述两种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 主要是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1)彻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或漂白粉25千克(含有效氯30%)等消毒剂消毒;(2)使用无特定病毒感染的健康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应用有限水交换系统;(4)使用优质饵料,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不低5毫克/升;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或可增强对虾免疫的药物;(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出现病症时,勿换水,应用有益细菌调整池内藻相,减少对虾惊扰;(6)使用消毒剂或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饵料,控制水体或虾体内病原菌数量,预防并发疾病;(7)经常用PCR、核酸探针等技术对对虾进行病毒检测。
  
3. 红腿病(红肢病、败血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弧菌、气单胞菌属及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混浊,凝固慢(1分钟以上)或不凝固;镜检血淋巴、血细胞减少,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
  
防治方法:(1)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水质;(2)使用优质饵料,禁止投喂腐败变质饵料;(3)定期(一般10天左右)泼洒消毒剂;(4)发病虾池全池泼洒消毒剂,例如使用1×10-6的漂白粉等;(5)对症使用抗革兰氏阴性菌、弧菌的药物饲料,例如使用土霉素,添加量为0.2%,使用鲜大蒜,按1%添加,药物与饵料均匀混合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
  
4. 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病虾行动呆滞,常匍匐于池边水草上,时而上浮水面旋转、翻滚;眼球肿胀,由黑变褐,逐渐溃烂,直到一侧或双侧眼球烂掉脱落,仅留眼柄;随着病情发展,肌肉变白,血淋巴也可发现细菌,一般在一周内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
  
5. 烂鳃病:病原为弧菌或其它运动性细菌(如气单胞杆菌)。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或脱落;镜检溃烂组织有大量细菌,重者血淋巴内也有活动的细菌。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
  
6. 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或硫丝菌等。池水肥、有机质含量高是诱发丝状细菌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对虾鳃部的外观多呈黑色或棕褐色,头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泽暗淡并似有旧棉絮状附着物。这是粘附于丝状细菌之间的食物残渣、水中污物或单胞藻、原生动物等。镜检可见鳃上或附肢上有成丛的丝状细菌附着。
防治方法:养成中、后期勿过量投饵,保持池水清新;发现虾鳃和附肢上有大量丝状细菌时用浓度为10×10-6的茶籽饼或茶皂素(1~2)×10-6全池泼洒,以促进对虾蜕壳,在蜕壳后适量换水;或用浓度为(2.5~5)×10-6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换水。
  
7. 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虫、累枝虫和鞘居虫等。鳃区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取鳃丝或从体表取附着物作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纤毛虫类附着。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以至停止吃食,不能蜕皮;午夜后至天亮前夕,当池水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在对虾养成中、后期,这些纤毛虫由于池水含有大量有机碎屑,有的虾池因换水困难或因虾体感染了细菌、病毒等原发性病原生物,而促使他们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
防治方法:(1)养殖中、后期,合理投饵,降低虾池内有机质含量;(2)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3)检查诊断虾体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有,应对症治疗;(4)茶籽饼全池泼洒,浓度为(10~15)×10-6,或使用茶皂素浓度为(1~2)×10-6,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
  
8. 白黑斑病:为营养性疾病。长期使用质量较差的饲料及缺乏维生素的饲料,引发生理失调。发病初期有些病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心鳃脊及心区有白斑,但主要症状是腹部每一节甲壳下缘两侧都具有一个白斑,以后可发展为黑斑,也有白黑斑共存的个体。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患病虾体往往死于较深水中,在排水口挡网上也往往看到死虾。
防治方法:改善养虾池底质,使用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通常添加0.3%~0.4%稳定性好的磷酸酯化维生素C。(孟宪红 栾生 罗坤 曹宝祥 李文嘉)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对虾使用细菌病原
2015年前11个月苏格兰鲑鱼出口收益损失约1亿英镑 淡水鱼新鳋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