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虾类养殖对虾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对虾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15-05-16 00:36:16编辑:水产百科归类:虾类养殖
报道近年来,国家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食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成了现阶段的重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本站在基地开展了“对虾无公害生态养殖的研究”项目,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了A区16亩,平均亩产2650公斤,B区40亩,平均亩产1650公斤的高产出,各项指标达到无公害的国家或农业行业标准,项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的鉴定。现将养殖过程主要的无公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主要技术

  (一)池塘设计

  在池塘的设计上,考虑了环境与质量问题,即二种建设模式全部是池底铺地膜,中间排水,池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锅底状,有利于排干池水或污泥。传统设计的土池,药物残留、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在池底的沙泥里,随时都影响到水质和生物的生长与水产品质量。我们这种模式,池底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确保了养殖水质符合无公害的水质要求。

  (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虾苗

  项目中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亩放苗11—20万尾,投苗前先在本站的实验室检疫,确认为无特异性病原的健康虾苗后再放养,这是避免养殖过程不感染病毒的关键,也是农业行业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

  (三)增氧系统

  本项目为高密度养殖,我们在增氧系统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取水底、水中和水面立体增氧方式,以保证亩产两千多公斤虾的溶氧量需求。具体是:

  1.水底增氧 通过鼓风机经送气管和散气管道在池底增氧,类似培育虾苗过程的增氧。

  2.水中增氧 在水的中层安装射流式增氧机增氧,有利于推动水的流动。

  3.水面增氧 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增加水的流动性。

  (四)投放生物制品

  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微生态制剂来调节稳定水质,及时将养殖池中虾的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降解,避免水质恶化。同时,这些有益微生物能抑制其它致病菌的繁殖,起到防病的作用,避免因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五)饲料

  为实现对虾的无公害养殖,本研究制定了科学的饵料配方,使配合饵料成为真正的全价饵料。这些饵料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饵料进行检测,确保不含违禁药物。二是采用外源复合酶制剂,提高了饵料的消化率,减少氮、鳞排放,减轻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三是添加天然免疫增强剂(寡糖、小肽),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四是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确保饲料营养素不被破坏。

  二、试验结果

  通过近半年的养殖、摸索和控制,并按照国家或农业行业的无公害质量要求,我们对各项指标全面检测,包括: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虾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虾产品中渔药残留量等,检测指标共54个,全部符合无公害的质量要求,并获得了规模化的高产出。

  三、讨论与小结

  1.从本项目的养殖结果看,项目实施过程所采用的无公害养殖的主要技术是可行的,实现了对虾养殖的无公害质量要求。

  2.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部分)的各类指标主要有专项品种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水质、饲料、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等指标,其中,较难控制的指标是在不投放违禁药物的情况下,如何使虾健康生长。因此,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池塘养殖条件等确定合理放养密度。

  3.目前,我国繁育的虾苗,不少带有各种病毒,进苗时一定要进行检测,做好防疫检疫工作,即使投放的是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养殖过程也要控制水质,以避免发病。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无公害项目过程
乌龟养殖环境 鳗鱼爱德华氏病(肝肾病、溃疡病)的三个用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