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蟹类养殖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技术及其病害防治

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技术及其病害防治

发布时间:2015-05-14 10:06:18编辑:水产百科归类:蟹类养殖
报道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青蟹属,为甲壳纲、梭子蟹科、青蟹属动物。其生长快、适应性强、肉昧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
    
    青蟹在我国盛产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省沿海地区,自然海区最大个体可达1公斤以上。我国人工养殖青蟹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青蟹已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种之—。

    一、养殖方式

    由于青蟹有其特定的生态习性,而且各地的海况条件、蟹苗、饵料供应、养殖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商品蟹销售途径不同,青蟹养殖方式多种多样。以养殖场所来分有池塘式、围拦式、瓦瓮式、木箱式、鱼塭式养殖。以经营方式来分有粗养、半精养、精养。以放养方式来分有单养和混养,混养又可分为虾蟹混养、鱼蟹混养、蟹贝混养、鱼虾蟹混养以及青蟹与多种水生经济生物混养等。不论采用哪种养殖方式,都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身特点的养殖方式。

    二、养殖池的条件和放养前准备

    1、养殖池的条件

    养蟹池应建在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无污染的内湾或位于中潮线以下有一定倾斜度的沙泥滩涂上,蟹池的水深要求干潮时能保持0.8-1米。面积一般2-5亩。面积过大,排灌水困难,且需大量人力、物力。池底呈方形或锅形,池水较浅的要挖环沟和十字沟,便于青蟹活动,创造夏凉冬暖的环境以利于青蟹生长,底质以沙泥为佳,泥沙亦可。池水要求pH值为7.5-8.5之间,海水比重为1.006-1.020之间(以1.010-1.015为最好),试验证明比重低于1.002时青蟹的成活率、单位产量与经济效益都降低,比重在1.022维持一个月以上会有大批青蟹死亡。池堤为三合土或石块、水泥砌成的无坡度的直立堤。土堤亦可,但池四周要拦网或插上竹箔,以防止青蟹越堤逃走。养蟹池还要设有进排水闸,利于池水交换和对流。

    2、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要进行池塘的清整和消毒。对老塘要全面清整,包括清除沟内淤泥,排水搁塘,修复四周防逃设施、倒塌堤坝等。放养前10天,每亩用120kg生石灰或15kg漂白粉制成悬浮液进行全塘泼洒,以杀灭塘内敌害生物。

    三、蟹苗的选择和放养

    1、蟹苗的来源

    蟹苗的来源有两种:(1)是全人工育苗得来的大眼幼体,经中间培育成适宜规格的幼蟹。

    (2)是从自然海区中捕捞的蟹苗或幼蟹。

    2、蟹苗的选择

    质量好的种苗肢体完整、体质健壮、无伤残,足部肌肉呈蔚蓝色、肢体关节间肌肉不下陷且具弹性,甲壳青绿色,活力强且不容易捕捉到;质量差的种苗,甲壳为深绿色或绿色,有的腹部和步足为棕红色或铁锈色,步足缺损。步足少于3个以上,游泳足和鳌足缺损,受到刺、钩、晒伤或带有外伤的蟹苗不宜作为种苗。蟹奴的寄生会影响蟹的生长和发育,因此放养前应仔细剔除。

    3、蟹苗的放养量

    蟹苗的放养量应根据各地的水温、换水条件、饵料供应状况、管理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而确定。面积在3-5亩左右的池塘放养1000-1500只/亩为宜,放养秋苗的,可适当增加放养量,每亩可放养1500-2000只;面积在10亩以上的池塘每亩放养1500只左右(夏苗)。青蟹与对虾混养时,虾苗需培育至3厘米以上后才可与蟹混养。如每亩放养3厘米以上大规格虾苗1000尾左右时,蟹苗放养数量每亩为800-1500只;如每亩放养虾苗4000尾左右时,蟹苗放养数量500-800只;如每亩放养虾苗8000尾左右时,蟹苗放养数量100-300只。

    四、饲养管理技术

    1、饵料投喂

    青蟹以肉食性饵料为主,尤为喜食贝类与小型甲壳类。自蟹苗入塘后开始投喂饵料,前期以蓝蛤为主,有时也投喂些人工配合饲料,后期增投绞碎的小杂鱼。要求种类多样,新鲜适口。投饵量一般为蟹体重的10-30%之间,日投饵量的大小应根据蟹苗的发育阶段、季节、潮流、水质、以及蟹的活动情况而定。一般两广地区在农历3-4月及9-10月,气候适宜,青蟹摄食量大,应重点投喂;水温15℃以上青蟹摄食旺盛,25℃达到顶峰,应多投,超过30℃摄食量显著减少,应少投;水温降至13℃以下摄食量大为减少,8℃基本停止摄食应少投或不投;在大潮或涨潮时,摄食旺盛,应多投,小潮或退潮时,摄食较少,应少投。与对虾混养的池塘要增投一些张网鱼虾。一般每日投喂2次,上午及傍晚各投1次,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20-40%,傍晚占60-80%(蓝蛤可一次投喂)。

    2、水质管理

    (1)换水

    养殖初期,主要向养殖池添加水,逐渐将水位提高到1.5米深,再视水质情况酌情换水。日常换水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小潮以添水为主,一般3-4天换水1次,大潮时应尽量换水,日换水量为池水的1/3-1/5,高温季节可增至1/2-2/3。进水时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太大。换水时还应注意外海水质状况,当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气味或水发红时,不宜进水或少进水。日常水位应保持1m左右,高温时可升至1.2-1.5m左右,以保证池内水温恒定。

    (2)保持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

    换水前后随时测量池内及海区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要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在大暴雨或台风过后,池内水比重太低时可开启上闸板,使池内表层的低比重水先排出,然后在纳潮时避开比重较低的溺头水,纳入比重较高的海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保持一定水色,(绿色或褐色)和充足的溶氧,pH值控制在7.8-8.4,并及时清除池内各种腐败物。

    (3)投放水质改良剂

    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粉等。光合细菌可有效改善池塘的生态系统环境,预防和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其使用方法为在苗种入池前3-7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0X10-6(菌液浓度每毫升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7-10天泼洒5X10-6。

    五、商品蟹的收获

    养殖青蟹要适时选捕出售,轮捕轮养。因为雄蟹经3次交配后,肌体消瘦,外壳硬厚,失去肉蟹的食用价值,且易体弱而死。雌蟹也一样,交配后的雌蟹,不在蜕壳,卵巢发育很快,增重迅速,饵料充足时,经30-40天便可马膏蟹,如不及时选捕出售,任其过熟而使卵巢排卵附于腹部附肢上,俗称“开花蟹”,也失去膏蟹的价值而成次蟹。

    六、病害防治

    由于气候变化、水温和盐度的突然改变以及有害生物的侵袭,青蟹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一些疾病。青蟹的这些疾病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包括弧菌病、霉菌病、丝状细菌病等;二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包括蟹奴病、藤壶病、纤毛虫病等;三是非寄生性引起的疾病,如黄斑病、白芒病、水肿病以及蜕壳不遂症等。针对不同的病症,应施以相应的措施。

    1、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是由河弧菌侵入青蟹血淋巴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在锯缘青蟹的蚤状幼休、大眼幼休、幼蟹及成蟹中均有发生。多在池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食欲显著下降,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胃中食物少或无食物,体色变白,病蟹全身色汗模糊,附肢关节膜呈粉红色,肌肉稀软呈淡黄色,严重时腹部也呈淡黄色。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养殖环境不佳,水质变坏以及投喂不新鲜的饲料时,弧菌侵入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发病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为:①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泼洒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饵料要新鲜、清洁,投饲量要适当。

    ②发病池中用过的工具要消毒后,才能用于其它蟹池。

    ③全池泼洒土霉素,2-4ppm,每日1次,连泼3天。

    (2)黑鳃病

    该病主要是由弧菌及杆状细菌感染鳃部所致,发病期主要在高温季节。病蟹的主要症状为:鳃部变为褐色、黑色或腐烂,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一般发病后7天左右死亡。

    防治方法:①养殖放养前彻底清塘,养殖期间及时清除池底腐败物,保持良好水质;投喂新鲜饵料,特别要防止投饲过量,造成残饵分解,败坏水质。

    ②发病时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围栏要多进水,在大潮汛初、末用漂白粉清塘一次,药物治疗用土霉素药饵(同甲壳溃疡病)连续投喂一周可缓解病症。

    (3)霉菌病

    该病主要是由霉菌中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等感染而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链壶菌,卵、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等均能被感染。当霉菌的游动孢子附着在卵及幼体上休眠一段时间后,就发芽长出菌丝,菌丝体在卵及幼体上迅速生长,布满全身;菌丝成熟后,长出细长的放出管,穿过寄主外壳而伸出体外,放出管呈直线状,末端膨大形成球状顶囊,顶囊内形成许多具有两根侧生鞭毛的动孢子,动孢子放出后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脱去鞭毛发育成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又可以去侵染其
它的寄主。被感染的幼体趋光性差,活动能力明显减弱,散游于水的中下层,严重者沉于水底,并死亡;严重感染的卵体积较小,不透明,在橘黄色的卵块上被感染的卵呈褐色,而在褐色或黑色的卵块上被感染的卵呈淡灰色。卵被感染后不能孵化。

    防治方法:①育苗池、工具等要用漂白粉彻底消毒。

    ②严格处理育苗用水,及时清除已死亡的幼体和卵。

    七、寄生虫性疾病
 
    1、蟹奴病

    该病是由于感染蟹奴造成的,常寄生于蟹腹部的下面。蟹奴虫体分两部分:蟹奴外体和蟹奴内体,前者突出于寄主体外,包括柄部和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后者为分枝状细管,伸入寄主体内,直至肌肉、神经系统、内脏等,蟹奴通过蟹奴内体从蟹体中吸收体液作为其营养物质。受蟹奴感染的青蟹,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大量的蟹奴寄生,使病蟹腹部臃肿,脐盖突起,不能与头胸甲紧贴,若揭开脐盖,可以看到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病蟹不能正常爬行,游泳缓慢,反应迟钝,摄食量减少。该病一般不会引起青蟹大批死亡,但会造成青蟹生长缓慢,性腺发育严重受阻而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者蟹肉有特殊味道,失去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①选择蟹苗时应及时把蟹奴剔除。

    ②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严格清塘。

    ③发病时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2、纤毛虫病

    该病由纤毛虫类寄生虫引起的。寄生于锯缘青蟹的纤毛虫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每种虫体的构造大致相同,呈钟形或高脚杯形,前端形成盘状的口缘膜,边缘具有纤毛,后端有一柄附着在锯缘青蟹的卵、幼体、幼蟹及成蟹上。当大量繁殖时,会影响幼体的正常活动,使之摄食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变态困难,严重时可引起蚤状幼体的大量死亡。患病幼蟹及成蟹的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当池水溶氧低时,常会死亡。此病具
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污染严重,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7-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青蟹的正常生长发育。

    病蟹症状: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用显微镜可观察到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存在。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蜕壳,死亡率约为20%-30%左右。

    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换水,调节水质,排水时及时捞除池中残饵,将水位降低,用0.5-1.Oppm的新洁尔灭全池泼洒,施药2.5-3小时后加水。

    ②将5%的新洁尔灭原液稀释为0.67%,浸浴幼体30-40分钟,可杀灭大部分纤毛虫。

    ③用0.7ppm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④进苗时,把带有寄生虫的病蟹剔除掉,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捞除病蟹。

    ⑤彻底清塘和定期用药物消毒,杀死池底和水体中的寄生虫及幼体。

    3、藤壶病

    该病是由于在青蟹的鳃部附着鹅颈藤壶引起的,青蟹个体越大,附着越多,影响其正常呼吸,严重时可使青蟹因窒息而死亡。

    目前尚无直接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水质管理,投喂优质饵料,使青蟹加强活动,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此外,进苗时把带有寄生虫的病蟹剔除掉,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捞除病蟹。

    4、非寄生性疾病

    (1)黄斑病

    青蟹黄斑病一般多发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体阶段,是目前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病程长,蔓延性强,死亡率高,仅次于蜕壳不遂病。引起此病除了多种病原菌外,还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持续高温(水温33℃以上),或池水不新鲜,盐度降至5‰以下,投喂变质饵料等均易引起该病。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
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或脱落,最终青蟹因失去活动和摄食能力而死亡,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区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饵料,多投些活生物饵料,如蓝蛤等,可减少该病发生。

    ②在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此外,放养的密度不宜太高。

    ③保持水质清新,并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加注新鲜海水,提高水位,保持塘内水深1.2米以上;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羡慕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麸浸出液,刺激青蟹蜕壳,减少疾病发生。

    ④发现病蟹应及时捞出,以防蔓延。

    (2)白芒病

    白芒病主要是由养殖环境变化引起的疾病,发病期多在水温偏高和雨水较多的季节,原因可能是海水盐度急剧降低,导致青蟹生理机能失调所致。因此,及时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保持海水适宜和稳定的盐度可加以预防。患病蟹证状是步足基节的讥肉呈乳白色(正常青蟹肌肉呈蔚兰色),在螫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白色斑点,或从步足流出白色粘液,发病后4-5天死亡。

    防治方法:①加大换水量,及时排出低盐度水并更换新鲜海水,改善池塘水质,保持盐度在适宜范围之内。

    ②发病时可用每公斤饵料中加土霉素0.5-1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7天,能缓解部分症状。

    (3)水肿病

    该病主要是水质急变造成的,特别是暴雨过后,水池盐度太低,导致青蟹生理机能失调,渗透压调节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引发此病。本病的主要症状为步足基节和腹部呈水肿状。该病在每年5-7月发病较多,这是由于此时雨水过多,致使池水盐度太低。

    防治方法:①保持养殖池水适当的盐度范围(10‰-30‰)。

    ②发现青蟹有水肿病症时,应该将病蟹分开饲养,以免传染给其它健康蟹。

    ③暴雨过后及时更换新鲜海水,调节池水盐度,并使盐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蜕壳不遂症

    青蟹蜕壳不遂病是养成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是整个青蟹养成期中危害最严重的病例之一,在养殖的后期严重地影响蟹的养殖成活率。

    该病发生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研究表明,此病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所致。具体来说就是下列因素可以引起该病:缺氧;惊扰、强刺激等;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青蟹蜕壳所必须的物质;体质较差或离水时间太长、水温不适等;池水盐度过高,换水量少,久不蜕壳、水体中存在大量弧菌等等。该病主要发生在秋季生长旺盛期,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
本原因。此外,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2-3天),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环境突变、水质、底质不良也易使雌雄体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头胸甲后缘与腹部的交界处虽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从而导致蟹的死亡。

    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经常加注新鲜海水,保持水质新鲜和溶氧充足,养殖过程中应严防外源污染及病菌感染。

    ②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能刺激部分青蟹提前蜕壳,促使蟹与蟹之间的蜕壳期叉开。

    ③蜕壳前2-3天投放生石灰,并在饲料中添加含钙丰富的食物及蜕壳素等蜕壳必须物质。

    ④蜕壳期间严禁加换水,保持水体环境的安静。

    ⑤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使蟹正常蜕壳。(摘自鱼业科技产业)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发病放养主要水质
中型瓷砖龟池建造过程 虾肉制品的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