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发布时间:2015-04-20 17:27:2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一、设备与场地

  育苗室配套设备有泵房、沉淀池、过滤罐、高位水槽及饵料室等。另外,要配备适合的管道。

  育苗室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并适宜建造育苗室的地方,特别是取水口要选择在岩礁底或沙底的地方。育苗室宜选在海水清澈,水质新鲜无污染,并且最好是背风,水深的湾口处。在小潮或低潮时也能取水的湾口是最为理想的。

  二、亲参的采捕和蓄养

  1.采捕目前,多数育苗单位获取的受精卵仍靠亲参的自然排放。为确保获取足够数量的受精卵,不仅要采捕一定数量的亲参,而且要做到适时采捕。采捕过早,由于室内蓄养条件差,又不投饵,亲参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殖腺在长期蓄养中将萎缩变细;采捕过晚,亲参在自然海区将性产物大量排放,会错过获卵机会。亲参的采捕应在亲参产卵盛期前7天~10天,即在自然海区水温达15℃~17℃时为宜。

  采捕亲参多由潜水员进行,每次在海底拣取的亲参不宜过多,避免因互相挤压而造成排赃。潜水员及其他作业人员的手及使用的容器,要绝对避免油污,因油污会使刺参体壁自溶(俗称化皮),因此需特别加以注意。

  采捕的亲参个体体长最好在20厘米以上,一般为25厘米~30厘米,体重为200克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大的产卵量。

  2.蓄养与管理亲参入蓄养池前要去掉已排脏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以免在蓄养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经试验证明,在水温18℃~20℃时,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亲参50头左右,但如果亲参个体偏大,可适当降低密度至30头。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每天早、晚各全量换水一次,换水前,应清除粪便及污物,并拣出已排脏的个体。近产卵时,早上换水前应吸底检查是否已有产的卵。

  3.人工促熟培育通过人工升温促熟培育可使亲参提早产卵20天~30天。这样,一方面可在当年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另一方面由于可提早采卵,不仅可以应用不耐高温的小新月菱形藻做饵料,还可以避免高温季节敌害生物(如桡足类、海蟑螂幼体)的危害。

  亲参升温促熟日升温幅度不超过1℃,当温度升至13℃~15℃时要进行恒温培养,因为这是亲参摄食最旺盛的时候,刺参又有夏眠的习性,所以温度不宜升得过高。在产卵前7天左右才可将温度升至16℃~18℃。在整个促熟过程中,可投喂配合饵料"8406"

  三、获卵与授精

  充分成熟的亲参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此期间室内如蓄养亲参500头左右,可自然产卵20批~30批之多,总产卵量高达四五亿粒,完全可满足育苗的需要。

  有时为了集中采卵,也需进行人工诱导刺激,其方法是:将经挑选的亲参阴干30分钟至1小时,然后再用流水缓慢冲流40分钟~50分钟。经刺激的亲参放入事先升温3℃~5℃的海水中。采用上述方法一般多在傍晚5时左右进行,经刺激的亲参,多于晚8时~10时开始非常活跃,并爬于近水面的池壁。产卵、排精前,其头部多左右摇摆。通常,雄性个体先排精,这也是对雌性个体的一种刺激,接着雌性个体排卵。精、卵均从其头前背部的生殖孔排出,精子呈白色烟雾状细线,卵呈橘红色细线。精、卵排出后渐渐在水中逸散开。有时,经刺激的亲参当日不产卵排精,而在刺激后的第二、三天夜间产卵排精,应密切注意。

  由于亲参在外观上难以鉴别雌雄,在其产卵、排精时,为避免精子过多而败坏水质,影响孵化,因此要将排精过多的雄性个体及时拣出放于它池。

  精、卵产出后即在水中受精。试验证明,过多的精子并不影响卵的正常受精及发育,只是在高温时,如不及时洗卵,过多的精子会败坏水质,影响受精卵的孵化。此外,在水池育苗时,卵的收容密度应控制在10个/毫升以下,以免受精卵过分沉积于池底而造成缺氧。

  四、受精卵的孵化与幼体的选育

  1.孵化

  待受精卵全部沉于池底后,立即将上、中层水排掉。水排至距池底约20厘米处时即可停止,然后将亲参全部捞出,放入另外的培育池。亲参捞出后,应马上进行卵水定量。定量时,要将池中的水搅动均匀后取样。取样后,即可迅速加入新鲜海水,使受精卵继续孵化,但加入的新鲜海水不要与孵化水温相差太大,温差应在2℃~3℃以内。

  加水后,如精液仍然过多,池水仍浑浊,可再洗卵一次。洗卵必须是在卵充分沉底后,胚体尚未转动前进行。如胚体已经开始上浮转动,则不能再进行洗卵。

  如孵化密度大,可用木耙搅动池水。搅动要上、下进行,不要呈圆弧式,以免池水形成旋涡使受精卵旋转集中。

  2.幼体选育

  胚体孵出后,健壮的幼体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此时,应将浮于上、中层水的幼体选入培育池,这一过程称之为选育。

  通常采用虹吸法原理进行选育,用虹吸管对准幼体集群区将其吸入培育池。为减轻对已选幼体产生的冲击,培育池应事先加入5厘米~10厘米海水。

  五、浮游幼体阶段的管理

  1.控制幼体合理的投池密度

  应严格控制幼体投池密度,基本在1个/毫升以下,通常大多以0.5个/毫升左右入池,取得了稳定而良好的育苗效果,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育出稚参10万~20万头,最高可达41.8万头,幼体至稚参的成活率达34%~80%。

  2.换水与管理

  幼体刚选育后的头2天~3天,由于水质尚比较新鲜,幼体个体也比较小,饵料积蓄也不多,因此可以采用每天添水10厘米~15厘米的方法。添水亦可分上、下午两次进行。待水添满池后即可换水。换水时视温度及水质情况,日换水1次~2次,每次可换水30%~50%。在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幼体后期,如有必要可清底一次。清底时,要事先检查池底,如池底幼体很少或有畸形幼体时,则可用虹吸法吸底。有时尽管池底有部分正常幼体,又确有必要吸底,则可用网箱收集吸出的幼体。

  六、饵料投喂及其计数方法

  1.适宜的饵料种类及投喂量

  目前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饵料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也可用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做饵料,但效果较差。

  通常采用两、三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为理想。投喂量一般为2×104个细胞/毫升~3×104个细胞/毫升,不要超过5×104个细胞/毫升。投喂的饵料应是处于繁殖高峰期的藻类,而不应是老化、衰败的藻类。衰老的藻类作饵料易下沉,营养价值也较差,幼体不易摄食利用。

  2.饵料的定量

  饵料的定量方法多采用个体计数法。1毫升水体藻细胞数=计数平均值×104α释倍数

  3.饵料的投喂

  投喂饵料在每次换水后进行,因为换水后幼体分散较均匀,水质新鲜,可将饵料均匀泼洒于池内。如有条件,最好午夜增加投饵一次,以利幼体夜间摄食。投饵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检查幼体胃的饱满程度,以便适当调整投饵量。

  4.附着器的制作与投放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增加稚参的附着面积,在樽形幼体大量出现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器。目前采用的附着器多为折叠式或框架式,即将20片聚乙烯或聚丙烯半透明或透明的波纹板组装于长方形的框架中为一组附着器。

  新附着板一定要用碱水浸泡并冲洗干净。预先接种底栖硅藻进行培养。为避免藻体老化、板结,使用底栖硅藻前7天~10天应视情况重新将藻体刷下,反复过滤重新接种。

  此时,水温应在18℃~26℃之间,最好不要超过26℃;光强度应在700勒克司~1000勒克司,一般不要超过1600勒克司;盐度为26~33,盐度在13以下时幼体会大量死亡;pH值为8.0~8.2;溶氧为4.0毫克/升以上;有机物耗氧量为2毫克/升以下;氨态氮应不超过200毫克/立方米。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个体进行育苗受精培育
台湾泥鳅的品种知多少 南美白对虾生长旺季要防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