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河豚大规格鱼种的养殖

河豚大规格鱼种的养殖

发布时间:2015-06-25 08:05:37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一)鱼种运输及放养  为保证鱼种质量,河豚应为正宗鱼种。池塘应在放养前7~10 天时清塘消毒后进水。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溯水性强的个体作为放养对象。运输一般用塑料袋充氧运输,3~4 厘米的苗种每袋装100~150 尾,5~8 小时内成活率95 %以上。苗种放养前最好用浓度为1 毫克/孔雀石绿消毒10 分钟,放养时应注意温差不宜过大。河豚鱼种应稀养,3~5 厘米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2 000~3 000 尾/667 平方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池塘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每667 平方米放养3 500~4 000 尾。随鱼体生长,逐渐捕大留小,分稀养殖。
  (二)驯养  河豚经驯化后可投喂碎杂鱼肉、虾、螺肉、蚌肉等。苗种放养1 周内,用新鲜适口的鱼肉、虾肉、贝肉等作为开口饵料,进行驯化,使之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和饵料组成。待河豚鱼种习惯吃食后,逐渐在饵料中拌入人工饲料,并逐渐增加人工饲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饲料。驯食期间确保饵料鲜度是驯食成功的关键。
  (三)投饵  饵料以鳗鲡饲料为主,每天饵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 %~7% ,投喂时需定位(投饵位置固定)、定量(以鱼吃饱且不留残饵为原则)、定速(投饵按慢、快、慢的速度)、定质(饵料适口、新鲜、干净)。一般日投饵2 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时检查摄食情况,若投饵后2 小时食台上仍有剩余饵料则需减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和曝晒,以免病菌擎生。
  (四)水质控制  河豚喜水质清新的环境,池塘养殖应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氧及鱼虾活动情况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由于河豚生长适温范围为9 ℃~32 ℃ ,夏季池水温度超过32 ℃ 时需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调节池水温度,冬季当池水温度低于9 ℃ 时需进入温室越冬。另外,河豚对溶氧要求较高,当水中溶氧低于1 . 5 毫克/升时开始浮头,低于1 . 3 毫克/升时开始死亡,适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 毫克/升以上。溶氧缺乏时需用增氧机械或气泵增氧。
  (五)不同规格分养,防止互相残杀  不同大小个体的河豚抢食能力差异较大,抢食时大个体常常攻击小个体,严重影响小个体的摄食和生长。因此应对不同规格的个体进行分养,分养一般1 ~1 . 5 个月进行1 次。保证充分投饵,及时分养和适当稀养可有效防止鱼体的相互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
  (六)疾病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强化管理,调控水体环境,保持水质清新,做好鱼种、饵料、工具的消毒,并定期在饵料中拌入一些抗菌药物,以防止鱼病的发生。发现病鱼及时捞出,检查病症,隔离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导致疾病蔓延。常见病有霉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疾病种类和治疗方法参见“鱼病防治”一章。
  (七)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河豚的活动、摄食及水色、水质情况,检查养殖设施。每天定时测量水体理化因子。如水温、pH 值、溶解氧、氨氮、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记录,以利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生产。每隔10 天或15 天测定鱼体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以作为投食的参考依据。通过4~5 个月的精心饲养,当年鱼种规格可达100~150 克,成活率可达到85 %~95 %。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河豚放养养殖水质规格
对虾育苗谨防赤潮 台湾大泥鳅苗种培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