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牙鲆养殖白点病的防治措施

牙鲆养殖白点病的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15-10-13 01:35:41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病原】刺激隐核虫,又叫咸水小瓜虫,为寄生纤毛虫类。 虫体卵圆形或球形,直径0.3~0.7毫米,虫体内有一个大核,分 为念珠状的3~5团。体表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幼虫孵出时 呈圆筒状,不久呈鞋底状。除有纤毛外,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 毛。浮游幼虫在水中游泳,然后寄生于鱼体皮肤内发育至成虫, 成熟后脱离鱼体在水中游动,沉于水底或附于池壁,分泌一层无 色透明的膜,形成包囊。在包囊中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 300~500个幼虫。成虫较大时可形成1 000~2 000个幼虫,而 后破囊而出。水温20~25℃时,从成虫成熟脱落至幼虫重新寄 生于鱼体成为成虫,需5~7天;25~27℃时,需3~5天。

  【症状与流行情况】发病鱼群摄食严重恶化,体色发黑,体 表和鳃黏液分泌增多,有时在中上层缓慢游泳。隐核虫在鱼体 的表皮下或鳃丝上形成1毫米的小白点,肉眼可见,鳃褪色。寄 生初期的小虫体(40~70微米)寄生在鳃小板间鳃丝上皮及基 底膜之间,寄生部位的鳃上皮细胞增生;大虫体(170~300微 米)寄生于鳃丝上皮下,寄生部位鳃上皮黏液细胞显著增生,表 层被1~2层黏液细胞覆盖;有时寄生部位宿主细胞脱落。病情 严重时,病鱼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甚至眼角膜上都布满小 白点。寄生虫体多时,可使鱼体黏液分泌增多,表皮和鳍的柔软 组织糜烂、剥离、崩坏。虫体的转动可使上皮组织发炎、崩坏及 真皮组织充血、水肿等。内脏器官无显著病变。体表寄生尚不 能使鱼很快死亡,若鳃上寄生大量虫体,则鳃黏液的过多分泌会 引起上皮增生、坏死和出血,鳃组织受损,引起鱼呼吸障碍而死 亡。有发病2~3天后牙鲆即全部死亡的病例。

  寄生在鱼体表及鳃上,多发生在换水率低的室内水槽,水体 交换差的海上网箱也偶有发生。在水温25℃的7~10月高水 温期多发生。一般在高水温期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发生,但近年 来在早春和冬季也有发生。条件适宜时全年均可发病,但发病 盛期为高水温季节。日死亡率有的达到50%,如果不抓紧处 理,在1周内全部死亡。大小鱼均可发病,但可引起1~2龄鱼 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因发病初期并非每个鱼体都有寄生,故应多检 查一些鱼,以便及早发现。由于虫体潜入皮内寄生,很难有有效 的防治方法。但在虫体成熟后,会从鱼体上脱离成为浮游幼体。 提高换水率或将网箱放到潮流畅通的区域,可以排除成熟虫体 和幼虫。陆上水池养殖牙鲆时水源要清洁,进行过滤,减少引入 白点虫的机会。及时发现清除死鱼,减少饲养密度,加大换水 量,保持水质清洁。发现病情时,马上加大换水量并清底吸污, 确诊后立即药浴。治疗方法:0.3×10-6醋酸铜全池泼洒;硫酸 铜0.7×10-6~1×10-6全池泼洒,每隔3天进行1次,连续3~ 4次;150×10-6甲醛浸洗病鱼1~2小时,连续3天,每天1次; 淡水浸洗病鱼3~15分钟;过氧化氢水150×10-6药浴30分 钟,每日1次,连续3天,疗效较好。药浴同时必须将水槽、工具 等洗刷消毒,以防附在上边的包囊再次感染。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寄生发病上皮组织死亡
鱼类植物性敌害的防治 小龙虾养殖常见虾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