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海水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调控相关问题(二)

海水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调控相关问题(二)

发布时间:2015-11-01 00:30:3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三、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和饲料投喂技术

  1.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向养殖水域中移植生物并保持适当的种群规模,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共生共栖、相互依存 的食物链关系与物质循环关系,即能作为鱼、虾、蟹养殖的天然生物饵料,又能对水质环境具有较大的调控作用,起到完善食物链关系和调节物质循环的双重作用。 海水池塘中移植的品种有海洋兰蛤、丰年虫等(淡水池 塘引入部分肥水)。

  (1)向池塘内人工投放丰年虫干卵,繁殖丰年虫幼体。投放量7.5kg/hm 2 ,为放养的虾、蟹苗种提供良好的动 物性物质营养。

  (2)移植海洋兰蛤幼体,5月~6月份,当海洋中兰蛤幼体大量繁殖时,向虾蟹混养池塘移殖活兰蛤1500kg/ hm 2 ~3000kg/hm 2 ,即通过兰蛤滤食净化水质,又可作为 虾蟹的基础饵料。

  (3)在养殖池塘中,早春季节放苗前,采取施肥和 接种浮游植物较多的肥水,促进繁殖基础饵料生物。

  2.饲料合理投喂技术

  (1)首先以繁殖基础生物饵料为主,能够使对虾在 体长3cm前不需人工投饵,延缓过早投饵对池塘环境造成 的污染。

  (2)饲料投喂坚持“欠食”性投喂技巧,使对虾达8 分饱程度,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残饵过剩的浪费和 对环境的破坏。

  (3)根据对虾体长确定投饵量:准确测量、估计对虾存池数量,观察对虾的胃饱满程度,准确掌握投饵量。

  四、品种搭配及生态防病技术 在同一个池塘水域内,开展多个品种的养殖,鱼、 虾、蟹、贝混养,多品种混养即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生物,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栖关系、物质循环关系, 对充分利用生物饵料,预防控制病害发生、调控生态环境发挥较大作用。

  1.虾蟹混养 对虾与梭子蟹混养是高产、高效的较好养殖模式,对 于预防养殖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每0.067hm2 放养日本 对虾10000尾~20000尾,梭子蟹2000只~3000只。

  2.虾参混养 自2011年开始试验,目前还不能确定在当地的成功技术和产量效益。海参养殖需2年~3年达商品规格,每 0.067hm 2 池塘内可套养10000尾~2000尾对虾养殖,提高池塘生产能力。

  3.鱼虾混养 淡水池塘一般每0.067hm 2 放南美白对虾20000尾搭配 鲢鱼200尾;海水池塘一般每0.067hm 2 放南美白对虾15000 尾搭配梭鱼200尾 。

  4.投放敌害生物鱼类防病放养适量的肉食性鱼类,使其摄食病、弱、死虾,可防止病害传播。一般每0.067hm 2 放养对虾苗20000尾,放养蟹苗2000只~3000只,搭配30尾~50尾鰕鯱鱼或1尾~2 尾鲈鱼,具有较好的病害防控效果,使养殖虾蟹产量显著提高。试验池塘每0.067hm 2 产日本对虾63kg、梭子蟹 78kg、回捕有害生物防控鱼3kg,产量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无肉食性鱼的池塘。

  总结:通过实施上述各方面的技术,并开展相关内容 的试验证明,采用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和技术的实施,水 产养殖池塘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是可以进行修复和调控的。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技术,养殖池塘水质的各 项理化指标在整个养殖期处在一个安全正常值范围。

  不仅水质指标达标而且养殖产量、效益较传统养殖方式均有明显提高:2011年虾蟹混养平均每0.067hm 2 产日 本对虾63kg,产值4410元;产三疣梭子蟹76kg,产值5700 元,合计0.067hm 2 产量139kg,总产值10110元。0.067 hm 2 产量较上年增长对虾15kg、梭子蟹16kg,产值增长3186 元,0.067 hm 2 效益4500多元。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池塘养殖对虾生物技术
黄喉拟水龟琉球亚种(八重山石龟)的区别在哪里? 威海获“中国休闲渔业之都”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