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黄颡鱼大规格鱼种高产培育技术

黄颡鱼大规格鱼种高产培育技术

发布时间:2015-12-17 07:54:11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频道报道,黄颡鱼隶属鲶形目,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昂刺骨,是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底栖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增长,价格一直较高,养殖效益较好,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但因受苗种资源的限制,规模养殖效益一直不大。为加大黄颡鱼大规格鱼种的市场供给,2010一2011年,笔者进行了大规格鱼种集约化培育生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黄颡鱼卵黄苗放养密度10万~12万尾/667m2情况下,鱼苗养成大规格鱼种的平均成活率达55%以上,平均产量平均达到600 kg/667 m2以上,最高产量达750 kg/667 m2,平均效益达到6 000元/667 m2以上。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1  池塘条件要求    池塘应尽量靠近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好,周边无污染源存在,确保池塘换水要求;适宜面积5×667 m2~20×667 m2,最佳10×667 m2~12×667 m2,有效水深1.5~2.5 m,池底淤泥不能厚于15 cm,池底平坦,壤土或沙壤土底质,池塘保水性好,不漏水。    进排水系配套,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系分开。    增氧系统高标配置,配备微孔增氧与水车式增氧两套系统,动力配置0.4 kW/667 m2以上,其中微孔增氧动力配置0.15 kw/667 m2以上,水车式增氧动力配置0.25 kW/667 m2左右。微孔增氧采用盘式增氧,每667 m2安装直径1 m曝气盘达到10 m以上。配备自发电系统,防止突然停电引发生产事故。    2  放养准备    2.1 清塘    老塘口在冬春清除过多淤泥,保持淤泥深度10cm左右,曝晒至塘底干裂;在放苗前10~15 d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80~100 kg/667 m2,或用漂白粉15~20 kg/667 m2。    2.2注水    放苗前一周进水60~80 cm,注水用60~80目袖网过滤,防止敌害及竞争性生物入池。    2.3肥水    进水后,施生物肥或培水素肥水,尽量不用有机肥。    2.4放苗网箱安装    在离池边2 m左右,离水面40 cm,安放用60目网衣制作,面积1~2 m2 /只,高20 cm敞口式网箱,每667 m2安放网箱1~2只,在网箱内安放微孔增氧曝气头1~2只。    2.5食台设置    每10×667 m2面积设置1个投饵台和食台,食台用10 cm PVC管做成直径5~6 m圆环,四周用20目网片和竹片围成高30~40 cm拦网,防止饲料投喂后漂散。    3  苗种放养    3.1放苗时间    一般在5—7月,8月份后放养的鱼苗培育的鱼种规格过小,不利于第二年的成鱼养殖。    3.2质量要求    出膜后3日龄,颜色已由灰黄色变为黑色,肠道贯通,但卵黄尚未完全消失的卵黄苗。    3.3鱼苗运输    专用氧氧袋充氧运输,每袋装水l/3,放苗3万~4万尾,运输时间不超过24 h。    3.4鱼苗放养    鱼苗到塘口后,先将苗袋放入池水中约1h(白天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苗袋造成鱼苗损失),池水与袋内水温相近后,将鱼苗均匀放养在网箱内,保持微充气状态,2 d后健壮鱼苗可全部游人大水体。    3.5放养密度    每只网箱放养5万尾左右,每667 m2放苗不超过12万尾,同池放养同一批鱼苗,一次性放足。    4  驯化    放养当日,每667 m2用黄豆1 000~1 500 g制浆全池均匀泼洒,上下午各1次,后用量视水质情况增减,卵黄苗放养1周左右,开始驯化工作。    先沿池边定点投喂粉状人工饵料(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每天减少投饵点数量,逐渐向食台过度,使鱼群逐渐向食台集中。    饵台驯化:在主食台上方离水面约30 cm设置白炽灯,夜间利用鱼苗的趋光性,加大在食台投喂的量与投喂次数,1周后鱼群基本可集中到食台集中摄食,驯化用黄颡鱼3号膨化料。    5  生产管理    5.1水质管理    放苗前管理:放苗前2~3 d,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10-6杀灭枝角类及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放苗前1天用生物制剂,改良池塘水质、底质环境。    放苗后管理:从放苗第3天起,每2~3 d加水10~15 cm,直至最高水位。后每10~15 d换水l0~15 cm,保持池水透明度30~40 cm。    5.2饵料管理    遵循“四看、四定”的管理原则,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吃食情况”、“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保证鱼吃好、吃饱。    5.2.1投喂次数    摄食旺期,保证每天投喂3次以上,确保23:00之前投喂1次;水温低于15℃后在11:0—15:00之间投喂。    5.2.2投喂时间    一般在9:0—10:00,17:00—18:00,22:00—23:00。    5.2.3投喂量    视情况灵活掌握,每次投喂量掌握在1 h内吃完;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25%~30%,下午和夜里占日投喂量的75%~80%。    5.2.4饲料质量要求    饲料要求购自有一定规模企业生产的全价膨化料,配方科学,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达到38%以上。    5.3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黄颡鱼是无鳞鱼,对较多药物敏感,用药注意品种与用药量。目前,主要病害是车轮虫病和出血性水肿等细菌性疾病。    5.3.1  车轮虫病    鱼苗入池后1周左右是最易发生阶段,要在在卵黄苗入池第6天开始进行车轮虫病预防。一般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10-6或35×10-6~40×10-6甲醛溶液全池泼洒,后视生产情况灵活掌握。    5.3.2细菌性疾病    定期内服“三黄粉”或其他抗菌药物,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保持池塘环境良好。    5.4增氧机使用    黄颡鱼为底质鱼类,养殖期间要保持池塘底层水处较高溶氧状态。微孔增氧机要求每天23:00时以后持续开机增氧至天明,阴雨天还须增加开机时间;水车式增氧机一般11:0—15:00开机,促进池塘水体水平及垂直循环。    6  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    生产试验表明,本项目实施的黄颡鱼大规格鱼种集约化生产的模式成功的关键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池塘的底、水质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二是成功驯化及夜间投喂技术的开发,符合黄颡鱼本身的生理特性。三是病害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较好,在放苗的第6天起,要确保进行车轮虫病的防治工作,同时科学调水、投喂高质量全价膨化料、定期普防也是良好的防病措施。四是要保证卵黄苗放养时,池水中的轮虫处于繁殖高峰期,保证鱼苗的摄食需要。    存在问题:鱼种规格不整齐,其中规格小于200尾/kg的鱼种产量占总产量的6%左右,影响了培育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黄颡鱼 鱼种 培育技术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池塘放养以上生产左右
纤毛虫学资深专家宋微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网箱养殖大黄花鱼,致富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