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有机银鲫养殖过程中肝胆病防治技术

有机银鲫养殖过程中肝胆病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5-05-15 00:43:4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有机银鲫以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有机银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养殖技术简单,养殖效益好,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其养殖面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下面为大家介绍在养殖过程中有机银鲫养殖过程中肝胆病防治技术:

  一、有机银鲫肝胆病发病症状及特点

  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大多离群独游于水面、岸边或下风口处。投饵时不吃料。剖开腹部,肝脏呈土黄色,颜色变淡或苍白,呈花斑状。用手捏易碎,放入水中易散开。肝囊肿大,胆壁变薄,胆汁呈墨绿色,肠道内无食或少食。病鱼反应迟钝,离水后不久便死亡。

  该病一般多发于5月~7月,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个体体重50g~250g的发病率较高。

  二、有机银鲫肝胆病发病原因

  有机银鲫肝胆病的危害较大,引起肝胆病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颗粒饲料的过量投喂。颗粒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一般较高,投喂过量的颗粒饲料会增加肝胆负担,过剩营养累积在鱼体内容易诱发肝胆病。

  2.种质的退化。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优质的银鲫亲本种质较为稀少,市售的有机银鲫鱼种种质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其抗病力下降。

  3.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养殖经济效益好,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地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了水体环境的压力,提高了肝胆病的发病率。

  4.大量防病药物的频繁、超量使用。由于众多原因,导致养殖过程中疾病增多,而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以化学药品为主。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频繁、超量地使用药物,易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

  三、有机银鲫肝胆病防治对策

  有机银鲫肝胆病轻则影响其生长速度,导致饲料报酬低,重则导致鱼体机能下降,并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烂腮、肠炎、出血病等并发症,会引起大量死亡,此时危害极大。因此,养殖过程中应重视对肝胆病的防治。

  1.预防对于肝胆病仍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做好肝病的预防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苗种放养管理。首先,选择优质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控制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500尾/亩~2000尾/亩,最宜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500尾/亩~1800尾/亩,池塘配有增氧机的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②水质管理。有机银鲫养殖同样应贯彻“养鱼先养水”这一理念,做好水质管理。苗种放养先养肥水,然后可以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要做到水质的“肥、活、嫩、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鱼病的发病率。③饲料管理。银鲫养殖,饲料投喂应坚持少量多次,鱼种阶段每天可投喂4次~5次,成鱼阶段每日投喂4次效果较好,一般投饵率为饱食率的70%。同时,应坚持“三看四定”原则,日投饵率应随时视“天气、水、鱼”的状况而调整,坚持“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每天下午4时~5时检查食台(或食场)一次,了解鱼的摄食情况。

  2.治疗养殖过程中如若发现肝胆病应及时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补充维生素。肝胆病补充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肝胆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而肝脏受损,一些在肝脏的维生素的量减少,补充维生素可改善鱼体的营养状况。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补充维生素时使用复合维生素比使用单一维生素效果更佳。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氯化胆碱、甜菜碱、肌醇等,以促进鱼类肝脏脂肪的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中的含量。

  由于肝胆病对有机银鲫养殖危害大,并且常伴有并发症,所以平时应做好预防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断治疗。在疾病易发阶段要严加防范,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防病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肝胆饲料有机提高
软壳青蟹健康养殖技术 利用多获性鱼贝类加工鱼糜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