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养殖鱼类脂肪肝的成因及防治

养殖鱼类脂肪肝的成因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6-02-23 09:12:50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频道报道,近年来,水产养殖集约化工艺逐步深化,随之产生的由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的病情日趋严重,尤其是由于饵料营养失衡,强化投饵、饵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乱用药和滥用药,造成鱼类肝、肾、脾损害及其综合症肆虐,并继发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诊治困难。这类疾病中,最主要的是肝损害和肝病及肝性综合症,它已经成为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养殖对象的严重疾病。在集约化养殖中一旦发生肝损害以及肝性综合症等病,往往是大规模和全面性的。虽然这样的疾病无传染性,但它的危害和后果远远地超过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与过去池塘养殖鱼类的“萎瘪病”、“跑马病”“生长缓慢”等非寄生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不同,以往对之研究较少。笔者将近几年危害鱼类养殖最严重的鱼类脂肪肝病及其诊治方法做一粗浅的探讨,供养殖者参考,期望对这类疾病引起足够重视。    一、脂肪肝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鱼类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利用率低等不易察觉的现象,死亡很少。病理解剖见肝脏表面有脂肪组织块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组织空泡化,细胞核偏位,细胞体积增大,肝组织淤血。    二、病因    引起鱼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等脂肪代谢异常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饵料主要成分的不足或过多;饵料的主料配方与养殖对象的营养标准匹配不合适。②某些维生素的不足或过多。③饵料中油脂添加过多。④水体中有有毒物质。⑤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杀虫剂。    三、危害对象    因导致肝损害的原因涉及到营养、饵料、药物、毒物等多方面因素,故患脂肪肝的概率很大,集约化养殖鱼类都有发生,尤其是在放养密度高、生长快的条件下更易发生。脂肪肝病的发生率大致为:温室养鱼>流水养鱼>网箱养鱼>池塘精养>粗养。目前在鲤鱼、鲫鱼、罗非鱼等饲养中均有发生,危害较严重。    四、检验与诊断    由于鱼类患脂肪肝时症状表现不明显,不易被养殖者注意。只有经过仔细检查才会发现。由某些药物、毒物引起的脂肪肝,有继续恶变为肝淤血、肝血肿、肝腹水、肝硬化、肝癌及肝性综合症的可能,因此在脂肪肝阶段及时、准确地加以诊断,并采取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对脂肪肝的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生长检测与摄食观测。当发现鲤鱼、鲫鱼等养殖对象生长速度下降、食欲减退、饵料利用率低、日粮减少等变化时,就要注意是否发生了脂肪肝,并采样作病理学检验。    2.病理检验解剖病鱼。剖开腹腔,肝、脾、胰、肠等器官被脂肪粘连在一起,肝色异常,由粉红色变成黄褐色,肝严重充血,肝组织脆弱弹性差。胆囊异常,体积较正常大一倍左右,颜色较淡。肝表层有脂肪层覆盖。    五、防治方法    1.饵料要新鲜 一定要用鲜活料或人工配合饵料,不要使用鲜度较差或腐败的饵料。    2.科学投饵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投喂,保证饵料在1.5小时~2小时内吃完,未吃完的残饵及时清除。    3.不乱用药或滥用药不提倡将药物添加到饵料中长期使用,提倡科学用药。    4.添加维生素 饵料中应添加一些有利于脂肪代谢的物质,如VB、VE、氯化胆碱等。    5.调整饵料配方,控制脂肪肝发展,关键是大幅度调整饵料配方。及时调整VE、VB、VC、氯化胆碱的配比,并且添加足量的鱼粉、骨粉、豆饼等,基本上可克服氨基酸不平衡的弊端。脂肪添加量一般为3%~5%,因脂肪易氧化,使用时再添加。饵料中要添加适量的钙、磷、铁、钾、铜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添加量一般为2%~3%,鱼粉和骨粉中含大量矿物质,添加后可满足鱼类的需要。要保持饵料的清洁无污染。    6.调节水质 要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体理化因子指标正常,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改良水质。效果较好且价格便宜的当选沸石粉,全池泼洒(100~150)×10-6,可较好吸附水中毒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毒素对鱼类肝脏的侵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必要时,饵料中掺拌些护肝素类的营养药剂。
     【关键字】:养殖  脂肪肝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脂肪肝养殖脂肪添加
黄鳝患病的识别,怎样识别黄鳝是否生病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是引起鱼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