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蛙鳅菜”立体生态养殖条件要求

“蛙鳅菜”立体生态养殖条件要求

发布时间:2016-02-24 08:09:20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牛蛙养殖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牛蛙也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鲜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由于牛蛙养殖大多采取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提高养殖产量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高发病、多用药等影响健康养殖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危害,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又要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以确保商品蛙无污染、无药残,实现水产养殖的安全生产,我们探索了在同一水体中“牛蛙+泥鳅+蔬菜”的立体生态养殖技术,旨在建立效益高、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牛蛙健康养殖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蛙鳅菜”立体混合养殖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

  一、试验场地

  本试验在浙江省德清县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试验蛙场面积30亩,分种蛙池、蝌蚪培育池和商品蛙池,其中商品蛙池大小为15m×7m,水深0.4m~0.6m。所有池均为土池,池内适量种植轮叶藻。

  二、试验方法

  1.在场内连排选择8个池,其中4个池进行“牛蛙+泥鳅+蔬菜”的养殖模式,另4个池进行常规的牛蛙专养模式作为对照。4个蛙池占地面积约为1亩。

  2.每个池放养4cm~6cm的蝌蚪4000尾,蝌蚪入池养殖时间为2009年6月中旬。其中,4个立体养殖试验池中再投放泥鳅苗种500尾/池,鳅苗的规格为3cm,同时在试验池水面铺设多孔塑料浮板,面积约为整个水面的 1/3~1/4,在水面塑料浮板孔内种植空心菜。

  三、日常管理

  1.投饲

  日投喂二次,蝌蚪期为自制粉料,蝌蚪变态成蛙后,投喂市售牛蛙专用料。经试验,料蛙比为 1.21∶1。

  2.水质管理

  试验池 从蝌蚪放养入池到商品蛙捕获上市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除放养前的清塘消毒之外,不使用消毒剂水体消毒和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疾病的方法,而采用养殖水体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臭氧底改片、底改素、枯草芽孢杆菌粉等),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蛙乐酶),通过改底养水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且养殖过程中很少换水。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发现牛蛙有疾病发生的现象。

  对照池 在放养前也进行了清塘消毒,且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共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聚维酮碘粉等消毒剂10 次,换水4次,使用抗菌类药物(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12次,未采用水体改良剂,饵料中不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养殖周期内,于2009年10月有一个池发生出血病,发现后立即用药(聚维酮碘粉消毒3天,结合恩诺沙星粉内服6天),病情得以控制,最终死亡率约为7%。

  四、养殖效益分析

  经过1年的饲养,于2010年7月将养成的商品蛙捕获出售,并对两种养殖模式的收益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基本结果如下表1。从统计结果可见,蛙鳅菜立体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远超传统的牛蛙单养模式。此外,立体养殖模式的其他优势还表现在:

  1.利用蝌蚪和蛙池部分水面种植水生蔬菜,有利于提高水面利用率,增加收益,同时,水生蔬菜可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等对养殖动物有害的物质含量,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2.水面种植蔬菜后,使水体中有了部分阴凉区域,这使蝌蚪在夏天有了个几乎是天然的躲避高温的栖息地,对蝌蚪安全度夏和健康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3.在蛙池中搭养殖少量的泥鳅,在不影响蛙生长的同时,还能使水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池底泥鳅还能消耗蛙的剩余饲料及池底中的一些腐殖质,这既可改良蛙池的水质和底质,大大降低牛蛙养殖过程中的发病概率,保障牛蛙健康生长,同时,泥鳅的养成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由于控制泥鳅苗的放养数量,保证了出池泥鳅的商品规格质量,本试验中搭养的泥鳅,出池规格达到了母鳅平均 100g/尾,公鳅平均60g/尾,亩产泥鳅60kg,销售收入3000 元,效益十分明显。

  4.采用“蛙鳅菜”立体养殖模式后,使得养蛙池在整个养成周期内(1年)几乎不用换水和不用抗生素,使养殖产品完全避免了因药物残留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而采用传统的牛蛙单养模式时,一个养殖成周期内(1年)需约折合全池换水4次,以每亩养殖净水面积400m 2 ,平均水深0.6m计,单次用水量约为240m 3 ,则每年须多耗费水资源960m 3 ,向外排放养殖废水也多了960m 3 。由此可见, “蛙鳅菜”立体养殖技术除提升产出效益外,还大大节省了水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水产养殖本身对环境的污染,该养殖模式所显现的环境生态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牛蛙泥鳅模式蝌蚪
油炸紫菜片的制作方法 国内港口鱼粉报价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