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鱼类肠道疾病的防治方法及保健技术

鱼类肠道疾病的防治方法及保健技术

发布时间:2016-03-06 07:47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在水生动物的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饲料当中的营养配比不均衡和饲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水产专家学者和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的肠道健康,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肠道是水生动物的主要消化器官,特别是对无胃鱼而言。而肠道往往是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鱼类机体的第一道屏障,是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相关组织器官的损伤的“始发点”。

水产养殖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肠道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一个养殖周期的饵料系数,对养殖成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毋庸置疑,在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本文就从肠道在水生动物生理活动中所承担的功能入手,探讨在养殖过程中鱼类肠道疾病的防治及保健的管理。

一、鱼类的肠道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肠道在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消化:对于鱼类而言,肠道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饵料当中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均在肠道内完成,分解成能够被动物机体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在肠道内被吸收。在肠道内,通过肠道内自身的机械运动,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肠道内粘膜上皮上栖息的有益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以及肠道内壁的杯状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的参与下,被分解成氨基酸,小肽,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的物质,通过肠道的粘膜上皮细胞,经过机体的循环系统运送到机体相关的组织器官被利用。

2.免疫:肠道的免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肠道内壁的粘膜本身就是一道“屏障”,选择性通过的系统能够有效阻止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肠道粘膜进入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在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植到肠道内壁粘膜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断地演化,增殖,依附肠道内壁粘膜形成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与肠道粘膜一起,通过区位竞争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壁的定植。
(3)肠道内壁的与免疫相关的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对入侵的病原菌的杀灭和清除作用,从而阻止病原菌的对机体的侵入和感染(如图1)。

图1  肠道与免疫的关系(图片引自网络)
         
二、养殖过程中肠道面临的主要威胁:


1.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 细菌性疾病
主要有细菌性肠炎以及无鳞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叠套肠。能够引起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种类较多,淡水鱼中经报道的就有淡水有肠炎型点状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海水鱼养殖过程中,弧菌的感染也可以引起肠炎。患有细菌性肠炎的病鱼一般会出现水面离群独游,体色发黑,肛门红肿,情况严重时肠道内壁糜烂,内有大量黄色的粘液(如图2所示)

图2  细菌性肠炎

叠套肠(如图3所示)多见于无鳞鱼的养殖过程中(如叉尾鮰,大口鲶,黄颡鱼),出现叠套肠症状的病鱼在肠道内确实可以分离到病原菌。关于病因,业内有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是胃肠道的功能失调引发套肠,进而引起细菌的继发感染,也有观点认为是细菌的感染引发的叠套肠。

图3  叉尾鮰叠套肠

(2)寄生虫性疾病
   粘孢子虫:粘孢子虫寄生在肠道内,形成白色的包囊(如图4),粘孢子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导致肠道内壁的粘膜组织出现严重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

图4 示感染肠道粘孢子虫的石斑鱼(引自水产门户网 南海渔医)

线虫和绦虫:线虫和绦虫多见于淡水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寄生时一般会出现食欲下降,体色发黑等症状,它们的寄生,不仅会夺取肠道内的营养物质,给肠道内壁的粘膜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道堵塞,引发鱼类的厌食,导致治疗上的困难。


2.饵料当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

饵料当中的氧化油脂,霉菌毒素以及非蛋白氮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肠道内后,可以直接损伤肠道内壁的粘膜细胞,造成肠道内壁的机能下降,一方面可能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肠道内壁的粘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肠道内壁的粘膜组织,进入到动物机体内,使动物机体内的肝胰脏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损伤变为现实。

3.肠道的粘膜上皮细胞受损,还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消化吸收的功能,造成动物消化吸收的能力下降,从而使养殖过程中的饵料系数增大,给养殖盈利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防治策略

1.饵料投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饲料缓慢加量
开春后鱼开始摄食,或者鱼类经长途运输停料后的投喂,应该缓慢逐渐加饲料,不宜一下添加过大。避免突然投喂量过大导致肠道突然负荷过大导致的不适应。

(2)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投饵的规律性,不能“忽饱忽饥”,以致肠道功能的紊乱而诱发肠道疾病。

(3)确保饵料的清洁, “病从口入”对于水生动物的养殖同样适用,在使用冰鲜鱼作为饵料的养殖品种(如大黄鱼,石斑鱼,加州鲈等)的养殖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饵料的清洁,因为冰鲜鱼一般经过捕捞,急冻,储存,运输,解冻之后再投喂,经过这些程序之后,冰鲜鱼很容易被污染,滋生一些有害细菌,同时导致冰鲜鱼的一定程度上的腐败变质,一旦水生动物摄食带有有害细菌的腐败变质的冰鲜鱼,就很容易诱发肠道疾病。

 (4) 饵料用水浸泡之后再投喂:由于各种特殊原因停料太长时间,开始喂料(特别是膨化料时)可以使用水浸泡,避免鱼一下子摄食过多,造成肠道负担过重而诱发肠道疾病,对于特种鱼(如泥鳅),由于肠道本身是辅助呼吸器官,投喂膨化料时,最好使用水浸泡后再投喂,避免摄食过多影响肠道呼吸功能,进而诱发疾病。

(5)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抗生素,但在抗生素的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的注意的是,一般对发育成熟的鱼虾而言,消化系统内(特别是肠道)的微生物菌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长期在饵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预防疾病,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需要很长的用药周期,会导致肠道内对这些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肠道内对这些药物不敏感的细菌开始迅速生长,从而导致原来的菌群平衡被打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后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肠道出现细菌性肠炎。

2. 定期对肠道进行保健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目前常用于肠道保健的主要有中草药,微生态制剂。

(1)中草药:常见的中草药如大黄,黄芩,黄柏,黄莲,甘草,鱼腥草,绞股蓝,大青叶,麦芽,八角等等中草药中,已经探明的有效成分有苷类,挥发油,鞣质,有机酸,蒽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如小檗碱),多糖(如黄芪多糖),酶类(如麦芽中的淀粉酶)等有效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溃疡,抑制病原微生物,提高免疫力,助消化等作用。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在饵料里面添加中草药进行投喂,一方面能够缓解饲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对肠道黏膜的损伤,另一方面能够改善肠道消化功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2)微生态制剂:在养殖过程中,用于内服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酵母及酵母提取物,它们一般通过拌料内服,进入肠道内以后,黏附在肠道粘膜上皮并定植,这些有益微生物通过胞外酶的分泌,促进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同时与肠道内其他益生菌一起形成竞争优势,抑制病原菌的增殖,达到维持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预防疾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生产中实际运用当中,用于肠道保健有时候效果并不稳定。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于大多数成鱼来说,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形成,是从幼鱼阶段以来长期演化形成的结果,而生产中使用的益生菌的来源并非来自肠道内筛选再进行扩培而得来的。

因此,在肠道内壁粘膜黏附,定植的性能以及定植的时间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水生动物肠道内菌群的组成及演化,生产中使用的益生菌的黏附及定植的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全文完)。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肠道养殖过程粘膜动物
养草使用的灯光选择 冬春养鱼防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