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改变传统模式 以防为主重调水 一年多养一造鱼

改变传统模式 以防为主重调水 一年多养一造鱼

发布时间:2019-05-04 00:51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达人档案】

养殖达人:李丰年
养殖地点:湖北省仙桃市
养殖品种:鳊鱼
养殖秘籍:摒弃消杀模式
     投喂膨化料


  记者 邓汉文

  湖北省仙桃市五湖渔场地处仙桃东南边陲,与武汉市汉南区、洪湖市大同湖、嘉鱼簰洲湾毗邻,是仙桃市国有大型专业渔场。30年前,五湖渔场曾是滩涂荒地,但水质资源丰富,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吸引大批前来开荒并投身水产的“淘金者”,李丰年便是其中一位。李丰年是地道河南人,借着自己踏实肯干的性格,养殖规模一度接近100亩,抓住机会率先改变当地鳊鱼传统养殖模式。按照新的养殖观念管理,近两年出鱼成活率提升到96%。

以防为主重调水

  五湖渔场整体养殖水面近2万亩,池塘以棋盘式计划齐整,平均在15亩左右,其中间间隔有较小水面的池塘,平均面积3-6亩,大多用来标苗。由于渔场由政府同时规划,大多鱼塘边上建有住房,养殖户一般依塘而住,因此当地养殖户形成较为集中的集聚群体,在养殖模式以及养殖观念上趋向同化。

  “这边养殖鳊鱼,不吃食就杀虫消毒,水色不好也杀虫消毒。”李丰年向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记者提到,尽管作为当地主要传统养殖品种,鳊鱼占近80%养殖水面,而且养殖历史长,当地养殖观念却较为落后。李丰年多年来一直想做些尝试,将华南地区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和方法引用到自己的养殖中。

  “每造标苗塘和养成塘都需要重新翻塘、晒塘、消毒、调水,这样的步骤一步不能少,把调水做好,后面养成病害减少,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李丰年认为,摒弃之前以消毒杀虫为主的传统方式,掌握好前期水体环境,可以较好地预防养殖周期中遇上高温天气发生病害的风险,对李丰年而言,减低养殖风险就是最保险的增加效益。

  目前,李丰年拥有养殖水面总共接近100亩,自己保留19亩水面养殖鳊鱼,其余的都租出去,其中19亩水面分别为4亩标粗塘,以及15亩水面的养成塘,标苗塘平均每3亩布置1台增氧机,养成塘则平均5亩1台增氧机。每造标粗塘投鳊鱼苗(寸片规格)10000尾/亩,等到标粗到15-20尾/斤的规格后进行分塘,养成塘平均2000-2500尾/亩,采取混养模式,其中套养鲫鱼500尾/亩,花鲢59尾,白鲢250-300尾/亩。在投苗或分塘前,先将池塘翻新曝晒15天,进水接近2米深后用“碘”消毒解毒,分别用有机肥以及氨基酸肥料联合肥水,达到肥嫩程度。后期并时刻关注水色变化,尤其在养成期追肥掌握追肥时间点和肥料种类。

提高养殖效率多养一造鱼

  “现在这里都是传统的模式,年初投苗,年尾出鱼,只能养殖一季鱼(即”一造“),过程周期长,当地大多养殖户以养殖为营生。”李丰年向记者透露,当地传统养殖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年后正月十五前后投苗标粗,分塘养成可在来年阳历2月份左右出鱼;另外一种是从当年5-7月放种(20尾/斤),翌年5-7月出鱼(0.8-1.2斤/尾)。这两种模式的养殖周期都接近1年,容易遭遇高温天气发病以及越冬寒潮等诸多养殖风险,加大了养殖管理压力。此外,养殖周期过长并不利于养殖户掌握市场行情,一遇价格波动大,相当于孤注一掷。

  “在传统模式下,加大投苗密度,扩大规模来争取提高利润,不是没有尝试过,而是行不通。”李丰年这些年一直思考如何调整养殖模式,加快出鱼节奏以及降低养殖风险。

  “2015年这里没怎听说过膨化料,当时我也只是半信半疑尝试,一半传统颗粒饲料搭配膨化料投喂,但效果非常明显。”李丰年提到,除了生长速度提高外,相比之前,使用膨化饲料后养殖管理负担也减轻不少。据李丰年透露,以往使用颗粒饲料,每半个月甚至1周需要进行调水改底,使用膨化料之后次数大大减少,而且水色好,出鱼成活率明显提高。

  李丰年向透露一些养殖细节,例如为更加高效利用膨化料,在投料机投喂半径内,用汽水瓶子链接成线围成半圆,浮在池塘水面上可以减少风将饲料颗粒吹到池塘边沿的可能性,增加鳊鱼吃食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现在只要饲料质量稳定,提高吃食效率,一年两造完全可能实现,现在这造可以在7月份前出鱼。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丰年模式提高传统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水产站与渔户签定水产品 质量安全承诺书 四川青神县沙溪河渔业养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题培训会在高台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