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陈昌福: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的现象?

陈昌福: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的现象?

发布时间:2021-01-29 01:15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作者 |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最近,四川省、湖北省和江苏省等地人工养殖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先后出现了大量死亡的现象,尤其是在江苏省大丰市等地个别养殖池塘中,日均死鱼数量甚至超过万斤(图片1~3)。

■图1 最近江苏某地养殖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现象(1) 

■图2 最近江苏某地养殖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现象(2) 

■图3 最近江苏某地养殖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现象(3) 

其实,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出现这类死亡现象已经不是今年才出现的问题了,几年来,不少地方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均先后出现过大量死鱼的现象(图4,5)。应该如何反思这种屡屡出现的大量死鱼现象,本人尝试着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

■图4 2012年湖北省崇阳某水库网箱饲养的斑点叉尾鮰死亡状况 

■图5 2011年四川省攀枝花二滩水库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状况 

1. 养殖方式忽略了斑点叉尾鮰生理特性


根据《水产养殖学》的基本原理,一种鱼是否可以在一个水体中被人工饲养成功,主要决定于养殖业者对三个要素的掌控程度:即这种鱼类的生理特性、饲养技术水平和病害防治技术,这三个要素在本质上又是存在紧密相关性的。

与养殖鱼类水产动物的生理特性有关的是,人们要根据其生理特性选择养殖环境和决定其养殖模式等。根据美国人对斑点叉尾鮰长期的研究结果,这种鱼类的生理特性是完全不同于我国的“四大家鱼”的,如这种鱼类对于过度肥水的池塘是不能适应的,斑点叉尾鮰是适宜于在清澈的溪流、河道和湖泊里生长和繁殖的鱼类。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业者在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实践中,利用池塘和网箱的饲养方式,对斑点叉尾鮰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例证。在我国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实践结果证明,斑点叉尾鮰对于不良的养殖环境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的。但是,水产养殖业者都应该明白,处于肥水池塘和高密度的网箱中的斑点叉尾鮰,总是处于比较强的应激状态之下的,因为这种养殖环境毕竟是与斑点叉尾鮰的生理习性不相容的。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斑点叉尾鮰,随着自身的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其抗病能力也是会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的。

对于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技术水平,中国因为有数千年的水产养殖历史,水产养殖业者大多具有比较高超的水产养殖技术,在中国几乎可以人工饲养任何种类的水产动物。不过,将一种水生动物养活、甚至养大,与将这种动物养饲养好、养的健康,就需要懂得斑点叉尾鮰饲养中不同于其他鱼类的特点,而现在正在从事斑点叉尾鮰养殖的人们,可能是不太懂得斑点叉尾鮰的生理特点的。

关于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措施。前些年,主要是参照美国人对斑点叉尾鮰疾病研究的结果,向我国的养殖业者介绍斑点叉尾鮰的疾病防治技术。最近几年来,因为国内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者对斑点叉尾鮰疾病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不仅已经将其在美国发生的疾病全部带进国内来了,而且在国内的养殖环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由于我国对这些疾病的防控研究的时间尚比较短,对于部分疾病尚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养殖业者在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发生时,所采用的一些常规防治疾病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2. 控制养殖鱼类疾病中的问题

根据美国人对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研究结果,这种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除了鱼种阶段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主要是体长10.0cm以内鱼种容易发生,图6)外,对养殖斑点叉尾鮰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主要是一些由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能导致比较严重死亡的细菌性疾病有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引起的柱形病,由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arus)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等。

■  图6 患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病鱼症状(体长8.3cm)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证明,对于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可以采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口服治疗。据了解,在各地的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发生后,养殖业者也投喂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为什么均控制不住细菌性疾病对养殖叉尾鮰的危害呢?我以为这是由于在用药之前人们并不了解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没有真正做到精准用药的缘故。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状况进行监测,养殖业者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于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没有正确选择药物和决定药物准确剂量的依据,往往只能根据药物包装袋上的说明书选择使用药物。

所谓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AST)简称药敏试验(或耐药试验),旨在了解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或耐受)程度,以指导药物治疗中合理选用抗生素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某种抗生素如果能以很小的剂量抑制、杀灭致病菌,则称该种致病菌对该抗生素“敏感”。反之,则称为“不敏感”或“耐药”。为了解致病菌对哪种抗生素敏感,以合理用药,减少盲目性,就应该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的大致过程是:从患病动物的感染部位(病灶)采取含致病菌的标本,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于一定条件下纯化培养菌株。如果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完成药敏试验,就可将分别沾有一定量各种抗生素的纸片贴在培养基表面(或用不锈钢圈,内放定量抗生素溶液),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抑、杀菌结果。由于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在药物纸片周围便出现不同大小的抑制致病菌生长而形成的“空圈”,称为抑菌圈。抑菌圈大小与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对水生动物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不仅可为科学地选择治疗药物提供重要参考,避免渔用药物的滥用或者误用,而且通过监控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还可用于评价研制渔用药物中新药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等药效学特征。目前,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抗药致病菌急剧增加,甚至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大量杀伤了水生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失去微生物的相互制约作用,从而使一些少见的或一般情况下的非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所谓“二次感染”的情况屡有发生,给药物治疗水生动物感染性疾病造成人为的困难。因此,在水产养殖中提倡对水生动物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对于做到精准用药和坚持合理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性进行长期监测,我们才能做到在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候,根据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科学选择和精准使用药物,彻底避免盲目用药,大量死鱼的现象才能真正避免。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斑点疾病养殖致病抗生
美国佛罗里达水产养殖专家正在研究海菜可为人类贡献的营养元素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税务纾困服务队助力水产出口企业复产复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