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上海崇明宝岛蟹业好水里养出生态好蟹

上海崇明宝岛蟹业好水里养出生态好蟹

发布时间:2021-03-03 02:16:31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将8000棵池杉、墨西哥落羽杉等适水性强的树种种植在宝岛蟹庄的水中和三个人工小岛上,建起了140亩“蟹森林”。去年,黄春开始探索清水蟹森林养殖新模式。

“好大的蟹啊!”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崇明宝岛蟹业水产养殖基地,见到河蟹个个体格健硕、活力十足,不禁感叹道。“这蟹养得真好,有什么窍门吗?”检查组同志颇感兴趣地询问起来。宝岛蟹业负责人黄春笑着回答,“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内循环水质净化系统。就好比给养殖场装上一个‘净化器’,生产中实现水体内部循环,生产结束后,经过生态处理,降低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氮、磷等有机物,让出去的水比进来的水更干净,实现零排放。”

2018年,本市试点对2000亩已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进行尾水治理设施建设;2019年,全面启动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预计到2021年将完成9万亩尾水治理的目标。推进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既是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正在成为加快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都市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目前,首批以企业为载体的尾水处理试点初现成效,宝岛蟹庄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活水养蟹,尾水排放达行业一级标准

今年,崇明围绕市农业农村委下达的2万亩尾水处理目标任务,以企业(合作社)为试点,积极探索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在尾水处理布点上,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规划;在尾水处理建设上,采取设计、施工、养护一体化操作,将尾水排放标准由行业二级提高到行业一级标准,最终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作为崇明尾水处理的试点,宝岛蟹庄“活水养蟹”模式可谓成效显著。

2017年起,崇明清水蟹生态养殖试点项目在宝岛蟹庄标准化养殖区内进行。该项目投入资金30万元,借助现代农业工程设计、水产养殖信息化等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对15亩池塘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蟹塘分成两部分,中央区域用于养殖,面积占八成,外围用于水体净化,两个区域间设有生态隔离屏障。养殖区产生的水经过布水渠到达净化区;净化后的水经过气提装置,被送到养殖区域提供给螃蟹,形成“活水养蟹”模式。经环保部门检测,这一模式中,养殖水体的水质达到Ⅲ类水,磷、氮、COD等含量远低于上限指标。由此,整个系统实现了“大循环、小对流、自净化、零排放、优质蟹”的目标。相比传统模式,内循环系统的建立使基地的单塘水体日循环达到2次,塘内水体温度均衡性提高了10%,平均水体溶氧水平提升15%。

打造“蟹森林”,践行“全生态”养殖理念

黄春相信,好水才能养好蟹。去年,他再次创新思路,将8000棵池杉、墨西哥落羽杉等适水性强的树种种植在宝岛蟹庄的水中和三个人工小岛上,建起了140亩“蟹森林”。黄春在水面上建设人形步道和木船回游通道,种上水草和水生植物,每亩放养600只蟹苗(比传统模式少200只),探索清水蟹森林养殖新模式。

“蟹在生长过程中喜阴,种植在水中的池杉和落羽杉能有效调节水温,让蟹在高温季节不那么‘热’,规格更大品质更佳。”黄春介绍说,种杉树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吸附水底的淤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且杉树不需要打农药,不会造成面源污染。由于树木和水草的存在,水体能得到净化,使蟹森林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宝岛蟹庄创新思路打造水上蟹森林,既达到了净化水环境的功能,又给喜阴的螃蟹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实现渔业生产与绿化建设有机融合。

得益于种源提纯复壮、水质调控、病害预防等智能化养殖的探索和实践,今年,宝岛蟹庄的成蟹平均规格约为4.2两,比去年增了1两,是历年增幅最大的一次,预计基地效益可以提升30%以上。

“一只蟹”带动一条产业链

目前,崇明清水蟹养殖从东到西比较分散,有的养殖基地较为偏僻,难以吸引游客。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花园式养殖场、服务型农业转变,黄春设想,集结崇明中小型养殖户,在绿华镇打造一个千亩以上的清水蟹养殖核心区,统一供应苗种、饲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方面可以保护崇明清水蟹种源,另一方面发挥清水蟹生态养殖的集聚效应,加强一三产融合,形成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如今,位于宝岛蟹庄的崇明蟹文化展示馆有望进行全面“升级”,扩建规模的同时,将增加多媒体手段和交互式体验,让游客深度了解崇明河蟹的文化背景和河蟹产业的发展历程。

(出处:东方城乡报 记者 欧阳蕾昵 见习记者 赵一苇)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模式宝岛崇明水体
南越集团科技养殖场继续扩大生产,今年预期收获10万吨巴沙鱼 看六年不提价的“湖八鲜”如何在深耕河蟹产业28年的掌舵人手中养出真正好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