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他们用12年的时间,让崇明大闸蟹华丽“转身”

他们用12年的时间,让崇明大闸蟹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1-11-05 00:45:5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崇明还是靠竭泽而渔的方式从天然水域捕捞鱼类,“无鱼吃”“吃鱼难”的问题就摆在了刚成立不久的水产站面前。崇明水产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迎难而上,主动担起重担,提出了“万亩千斤”( 即发展亩产量达千斤的万亩精养池塘)的目标。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水产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着一腔热血,靠着一张嘴、两条腿,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宣传池塘养殖、开展技术指导,下乡蹲点、搞试验,改变了大草大粪落后养殖模式,池塘养殖面积扩展至3.7万亩,平均亩产从500斤提升至1000斤以上。从此,崇明的池塘养殖从无到有,开启了崇明水产养殖的新篇章。


崇明水产人在渔业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停止过脚步。有了养殖池塘,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产量。推广菜饼、全价配合饲料等人工饵料,推广应用增氧机,通过10多年的创新发展,崇明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万多亩,亩产量也从原来的500斤发展到1000斤,再到二十世纪之初的2000斤。目前,全区水产品年产量达3.12万吨,人均48公斤。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工养殖人均6.5公斤增加了7.4倍。


崇明水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崇明水产人不满足于现状,又把目光瞄准到优化养殖结构上,以解决市场饱和、品种单一、特色优质水产品少的问题。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依托崇明生态优势和大闸蟹原产地优势,紧紧抓住生态岛建设契机,把重点放在清水蟹养殖上。通过连续12年反复研究试验和选育,成功培育出了具有高颜值、大长腿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新品种,实现了从“苗种”向“品种”的转变,打破了"乌小蟹"长不大的魔咒,崇明蟹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在2020年4月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区水产站养殖技术推广科科长倪国彬见证了崇明水产业从萌芽到成长的每一时刻,崇明水产业同时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水产小工”逐渐成为“业内老将”。倪国彬不仅参与主编了《崇明县稻蟹种养实用技术》《大规格河蟹池塘养殖实用技术》等农民培训专业教材,还在首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优秀奖,同时荣获2016年“美德瀛洲身边好人”称号和2020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最美奋斗者”称号。他撰写的《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二龄雌体生长规律和生殖蜕壳时间的研究》还获得上海市水产学会2015—201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崇明水产人的肯定,更多的是鼓励。朝着新的目标,按照“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理念,通过降低密度、种草养蟹的生态模式,提高大闸蟹的个体,提升品质。通过全区统一名称,统一包装,打响了”崇明清水蟹”品牌。今年5月,崇明区举办世界级生态岛农业品牌战略发布会,宣布崇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识为“山水”标志,清水蟹即为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崇明水产业在几代水产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由“多”变“优”,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近年来,崇明水产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以尾水治理为手段,以环境改善为宗旨,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鱼+虾”“稻+虾+鳖”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温室工厂化养殖等生态模式,大力开展鳗鱼、鲥鱼、墨瑞鳕等特色名贵优质水产品推广养殖,融合人工智能,促进产业发展。同时,随着大闸蟹、澳洲淡水龙虾成功落户云南临沧,临沧的黄壳鱼成功引进崇明养殖,崇临结对帮扶从单一输血式帮扶,转变为了双向紧密交流合作,崇明水产为沪滇合作交流树立了典范,作出了贡献。新时代下的崇明水产人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开启了新时代崇明水产“蝶变”之路。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崇明水产养殖发展生态
江苏扬州市农委召开春季渔业形势分析暨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座谈会 供求平稳,江团价格或将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