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虾蟹贝“同居” 养殖收入翻番!青岛海水混合养殖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推技术

虾蟹贝“同居” 养殖收入翻番!青岛海水混合养殖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推技术

发布时间:2021-11-19 01:0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现场验收。(资料照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毛梓权 张婧

不需开海,蟹壮虾肥。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高空俯视,一个个海水养殖池塘像巧克力又像棋盘纵横排列。不远处,傅疃河静静流入黄海。这里是日照东港区成家廒头村,曾经的廒头盐场。这片一度荒凉静寂的盐池,变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一个科研生产试验基地,被赋予了蓬勃生机。这些基地“生长”的多项成果,可助力破解传统虾蟹养殖效率低、病害多发等瓶颈,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还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望改变中国海水养殖的版图。

打破中国海水养殖瓶颈

传统的虾蟹养殖是以开放水系统、单品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为主,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养殖品种、养殖生产效率低、尾水排放超标和病害传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户开始从单一品种的海水养殖逐步向多元化立体养殖转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健说,实现多物种多营养层次化养殖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将使得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实现“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

“混合养殖自古就有,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但却是我们的革新。”李健说,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这项成果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31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5项。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示范推广池塘养殖面积30余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19.7亿元,新增利润6.9亿元;工厂化养殖面积30余万平方米,实现新增销售额9300余万元,新增利润4200余万元。

2020年7月2日,2019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李健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虾蟹多营养层次绿色养殖关键技术与示范”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表明山东省在推动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混养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常志强副研究员是李健研究员团队的一名干将。他们团队在日照有2500亩的“产业”,常志强团队和日照开航水产有限公司从2009开始立项,2010年开始多营养层次绿色养殖的试点合作,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月27日,记者跟随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位于日照市的开航水产有限公司。这片一望无际的池塘,倾注了常志强十多年的心血。这里养殖的是我国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3号”。是由李健研究员团队成员何玉英研究员培育的耐氨氮能力强的中国对虾。现在和三疣梭子蟹及两种贝类在此混合养殖。

常志强副研究员介绍说,“日照的水盐度低,水质肥,很适合中国对虾,虽然现在看日本对虾经济效益更好,但是也不能盲目放养。混养并不是简单地把虾和蟹放到一个池子里,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来确定混合养殖的生物种类,并且每种都有严格的养殖操作规程。”据了解,一般是3月下旬到4月上旬投放贝类种苗,4月下旬放虾苗,5月上中旬投放蟹苗。

混合养殖收入至少翻番

开展混合养殖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养殖户的收入至少翻一番。而收获时中国对虾的规格可以达到8~10头/斤,三疣梭子蟹每只在6两左右,花蛤达到50~60粒/斤,虾和蟹亩产能达到100~120斤。中国对虾和雄蟹一般中秋节前上市。雌蟹从每年11月份开始收获,可以持续到元旦前。

蟹和虾混养在一起,池塘中的螃蟹会将一些带病的虾或者死虾捕食,这能有效地预防病患的发生,防止池塘中的虾大规模患病死亡导致的绝收。从生态效益上来讲,养殖池里养贝,可以很好地净化水质。虾蟹产生的粪便在水中形成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生长,而贝类以藻类为食物,使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甚至可以比进水的标准还要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从经济效益来说,养殖户投入的饵料是一样的,但是增加了两种其它水产品,每年的收入很轻松就能翻倍。

虽然前期主要推广的是螃蟹和虾的混合养殖模式,但是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并没止步于此,虾、蟹、贝、参、鱼、藻都是综合养殖的实验项目。目前位于青岛琅琊镇的螃蟹与海参混合试点也取得了成功。后期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广虾蟹贝的混合养殖,甚至加一些鱼,池塘中加入贝类对改善水质有很大的作用,从两个物种的混合养殖到三个四个甚至五个。现在黄海所拥有的这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主推技术。

■幕后 一年五六个月泡养殖场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就对混合养殖模式进行过尝试,由于当时没有虾病害,养殖产量也高,这门技术并没有被迫切需要。此后,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研发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创建营养物质高效利用虾蟹绿色养殖模式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关键所在,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经过十余年的不停尝试,以及花大量时间去验证不同的苗种、不同密度的投放时间以及放苗的规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池塘生态养殖创新团队终于在2014年和2015年,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推广。目前,这门技术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应用已较为普遍。

2000年就有小规模的试验,老百姓也都知道,尝试过,但是合理的密度,什么时候放都不知道。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开来,三疣梭子蟹在山东的覆盖率已达90%。因此针对目前的虾蟹混养主推的是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

团队在山东省的日照、潍坊昌邑、青岛的原胶南、河北省的曹妃甸、唐山等地都建立了试验点,研究员们每年的驻点时间都在2~5个月不等,作为每年驻点时间最长的副研究员任宪云每年在养殖场呆的时间长达五六个月,最长的一次连续两个月不能回家。期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天候盯着。任宪云介绍说,“这项养殖技术关键是前期的选种育种,收集大量的物种资源避免种族的衰退,选育一个真正适合养殖的品种。养殖模式则是团队根据当地具体的水质,河底泥沙状况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出最优方案。”(出处:半岛都市报)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中国水产黄海技术
广东珠江禁渔期制度调整,禁渔期增加两个月 湖南省发布强制性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