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黄倢谈养殖对虾病害及其生物安保防控技术

黄倢谈养殖对虾病害及其生物安保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16-03-17 01:4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大会现场

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院黄倢老师

2015年12月22日,2016年北京水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发展大会在武汉开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院黄倢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养殖对虾病害及其生物安保防控技术》的精彩报告,下面是报告全文:



白斑病、红体病(WSD)

OIE收录,一类疫病
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
宿主:十足目甲壳动物、轮虫、藤壶等,多毛类可能携带

症状及表现
表征:空胃、壳上白点、眼球无反光、腹肌微白、表皮微红
解剖:甲壳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
行为:厌食, 水面独游, 反应迟钝, 昏睡
死亡率:幼体期死亡率小,养成期死亡率高
池塘:吸引水鸟

条件:应激导致发病,适温
养成期发病
应激:温度、盐度等突变及运输后高死亡率
水温:18—30℃

传播:带病毒的经口途径能导致感染
垂直:亲虾-卵、粪便、水体-幼体-养成期
池间:发病池塘-浮游甲壳类、蟹类、海鸟、昆虫-健康池塘

上图为中国对虾甲壳白斑、下图为凡纳对虾红体病症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IHHN)、矮小残缺综合征(RDS)

OIE收录疫病,二类疫病
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宿主
感染宿主:各种对虾、野生蟹类
致病宿主:南美白对虾、蓝对虾

症状
蚤状幼体—仔虾期:高死亡率
幼虾:虾体畸形、生长缓慢、虾苗不齐

条件:适温
幼体及幼虾期发病
病毒在24℃比32℃复制更快

传播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水平传播:水体、残食




病毒性偷死病(VCMD)

新发疫病,非OIE收录疫病
病原: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
宿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

症状和表现
肝胰腺萎缩,部分病虾肝胰腺切面发红或颜色变浅,甲壳发软,生长缓慢,腹节肌肉发白
累积性死亡,死亡率40-80%
对虾在池底死亡
肝胰腺细胞核肿大,核内包涵体,肌肉坏死

条件:高温导致发病
放苗后30—80天发病
28℃以上发病

传播
垂直传播:亲虾-卵-虾苗
水平传播:残食、粪便




黄头病(YHD)

OIE收录疫病,二类疫病
黄头病毒(YHV, GAV)
宿主: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

症状
头胸部发黄、肝胰腺萎缩、变软、颜色变浅、空肠空胃、全身发白、甲壳发软
沉底死亡,死亡率50—90%

条件:应激导致发病
放苗后50—70天发病高峰
pH、溶氧、温度等环境突变会导致发病

传播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垂直传播:亲虾-卵外-苗种

图片引自: Lightner DV, 1996



桃拉综合征(TS)、桃拉病、红尾病

OIE收录疫病,二类疫病
病原:桃拉综合征病毒(TSV)
宿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

症状
急性期:尾扇和游泳足发红,边缘缺损坏死;全身淡红色。
过渡期:病虾甲壳多处出现不规则黑斑

条件
发病常见于放苗14—40天
发病多见于盐度低于30‰

传播
垂直传播:亲虾-卵-幼体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图片引自: Lightner DV, 1996

传染性肌坏死(IMN)、白尾病

OIE收录疫病
病原: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宿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蓝对虾

症状及表现
死亡率:40-70%
症状:腹肌发白,特别是尾节和尾扇,有时发红、坏死,与应激有些类似,不影响摄食
病理:肌肉凝固坏死,血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肌细胞核周有嗜碱性包涵体

条件
养成期发病
适宜温度和盐度

传播
水平传播:残食、水体
垂直传播:亲虾-卵-苗种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早死综合征(EMS)、跳跳死

新发疫病,非OIE收录疫病
病原:致AHPND副溶血弧菌(VPAHPND),主要是副溶血弧菌,也有哈维氏弧菌、发光杆菌等,都带有特定致病基因Pirvp
宿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卤虫

症状
死亡率:80-100%,多数沉于池底,也有少数跳出水面后沉底死亡
症状:肝胰腺颜色变浅到接近透明,萎缩,解剖后呈软烂状,空肠空胃或肠道内食物不连续,有些池水中可能会出现白便

条件
放苗后10—30天发病高峰
池底污染、投喂过量增加发病风险
盐度低于5--10‰发病率降低

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发病虾与正常虾对比

发病虾肝胰腺与正常虾肝胰腺对比


虾肝肠胞虫病(EHPD) 肠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病

非OIE收录疫病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

症状
生长缓慢或停滞、偶有白便
不影响摄食及存活率

条件:仔虾到养成期均能感染

传播:水平传播

快诊:PCR、LAMP试剂盒



对虾养殖成功的关键


什么叫生物安保(biosecurity)?

生物安保的定义:为了降低病原的引入、传播和扩散风险,在设施和管理上所要执行的一整套措施。

生物安保的要素
疫病监测计划:准确掌握疫病的状况
生物风险评估:搞清楚风险的来源和主次
生物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控的措施
可追溯体系:检查生物安保计划实施情况

生物安保的分级
1级: 疫病诊断指导下的局部防控,无疫病监测和风险评估
2级: 设施和管理改善的整体防控,监测或风险评估不充分
3级: 风险分析指导下的整体控制,可追溯体系不完善
4级: 全面生物安保水平的无疫,无疫的可审核和可持续性


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安保计划

产业布局、规划与区划
法规、标准的建设与实施
流行病学监测与报告系统
种苗引进计划与进出境检疫
国内水生动物产地检疫
无规定疫病场认证
应急防控计划
疾控队伍和机构建设
生物安保理论、技术与体系研究
产业的技术培训、推广与应用




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试剂盒系列

虾类病原
WSSV (白斑病/红体病)、VPAHPND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EMS) 、EHP (虾肝肠胞虫病) 、IHHN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CMNV (病毒性偷死病)、YHV (黄头病)、TSV (桃拉病) 、IMNV (传染性肌坏死)、MBV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HPV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BP (对虾杆状病毒病) 、NHPB (坏死肝胰腺炎)、MrNV (罗氏沼虾白尾病)等

蟹类病原
HSE (水瘪子病) 、SPI (螺原体病/抖抖病)、WSSV、VPAHPND、YHV

鱼类病原
NNV (神经坏死病毒病)、RSIV或ISKNV或TRBIV (虹彩病毒病)、GCRV (草鱼出血病)、SVCV (鲤春病毒血症)、ETD (爱德华氏菌病)、VAG (鳗弧菌)、VAL (溶藻弧菌)等

贝类病原
OsHV-1 (牡蛎疱疹病毒病)、AVNV (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等

对虾样品采送要求

优先采集濒死、体弱或有临床症状的对虾
如果是随机采集的样品:无症状群体,采集150尾对虾;发病率10%,采集20尾对虾;发病率20%,采集10尾对虾;发病率40%,采集5尾对虾;发病率50%,采集2尾对虾

发病池不同个体的代表性不同

死掉的虾:容易被注意,症状观察代表性差
发病晚期:反应迟钝,昏睡,濒死;可用于症状观察,可能有二次感染
发病中期:不进食但有一定逃逸反应,有较好的特异性表征,最有代表性
发病早期:有趋食性但显得反应有所迟钝;感染轻微,症状不明显
健康对虾:胃肠饱满/寻食积极,行动活泼,反应灵敏



养殖期生物安保的风险管理

投资建场,风险莫忘
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养殖场建设或改造的布局
优化进水、排水系统、设立蓄水区和养殖区

生产规划,安保先行
确定养殖方式、养殖规模和疫病防控方案
为养殖和可能的突发情况准备好设施、用品和耗材

池塘整备,清消到位
设计合适的池塘结构,建池、修池
收虾后及时排水、清池、消毒、翻池、晒池
北方冬天可排水池塘尽量排干,过冬冻结

早纳先净,培水充分
早纳水,必要时进行水体的沉淀、过滤和消毒
提前熟水、肥水、培水,可适当用糖和用有益微生物增强

检疫测毒,精选苗源
考察苗企负责任程度,选定苗种来源,明确苗种批次
健康检查和试剂盒检测:8种病原阴性,绿菌落<6个/PL

标粗转料,平稳过渡
小范围养殖区进行10—20天标粗,顺利转换饲料
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增强早期幼虾健康

分级定密,合理放养
根据种苗质量、池塘条件、前期准备和养殖设施评估放苗密度
半精养: 3—4万/亩,5亩内精养: 6—7万/亩,工厂化:200—600/㎡
依据规格的三级养殖方式:1500/㎡—700/㎡—300/㎡

虾鱼搭配,生态防病
混养鱼类:根据养殖类型选择鱼类种类、规格和密度
不提倡不同甲壳类混养模式

精细投喂,少吃多餐
增加投喂次数,严格控制每次投喂量
严格控制投喂量,确保1小时内吃完,无残饵

验水刮底,勤测勤调
关注气候变化,亚硝氮、氨氮、透明度、水体粘性等
消毒,增氧、提氧化值,施糖、施肥、施钙镁,调pH,换水

查生测长,依诊防控
日常巡池刮地,严密监测对虾摄食、存活、表现和生长等情况
早期监测疫病风险,准确进行疾病诊断,据此确定防控措施

培菌投糖,絮团加强
使用筛选的有益微生物增强养殖控制能力
简易饲料发酵、简易有益菌发酵
有良好增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生物絮团技术

WSD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的条件:往年常发或上一年发生WSD;或附近或相邻池塘WSD发病;或相同来源种苗WSD发病

预防措施:加强WSSV的早期检测;完善的清池消毒措施;杀灭或驱除小型甲壳类;稳定、改善水质,不大排大灌式换水,保持良好的溶氧,降氨氮、亚硝氮,采用微生物增强的生物絮团技术;饲料中添加抗病微生物;定期、适量地投喂免疫增强剂;鱼虾混养

WSD发生前期的应急处理

实施应急处理措施的条件:相邻池塘WSD大发病,传播风险高;或相同来源种苗WSD大发病;或已经检出较明显的WSSV阳性,但临床症状还不普遍;或少数有临床症状,但多数对虾还能摄食

应急处理措施:避免环境应激,增强增氧,维护良好水色、藻相,或保持稳定的生物絮团状况,暂停换水;饲料中添加抗病微生物;投喂免疫增强剂;适当投喂卤虫、蓝蛤;有机碘制剂;紧急放养大规格鱼类

AHPND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的条件:往年常发或上一年发生AHPND;或
相同来源苗种发病;或相邻池塘发病;或TCBS平板上的绿色菌落数量偏高

针对性预防措施:加强VPAHPND的早期检测;设蓄水池,做好蓄水池水质管理;严格清池消毒;控制放苗数量;少吃多餐模式投喂,控制投喂总量,严格避免残饵;保持水质、底质良好,控制其中的副溶血弧菌数量
有规律换水,多施用有益微生物,施用蔗糖,或采取生物絮团的养殖模式;饲料中拌喂抗病有益菌;与罗非鱼、梭鱼混养

AHPND发生的应急处理

实施应急处理的条件:相同来源苗种大发病;或相邻池塘大发病,传播风险高;或已检出VPAHPND阳性,但还没有临床表现;或部分对虾已经有临床症状,但大部分还能摄食

应急处理措施:加强监测水体、底质及虾体的VPAHPND或TCBS上绿色菌落数量;增加施用有益微生物和蔗糖,避免施用葡萄糖;水体中绿色菌落数量偏高的,增加换水量;池底污染,或绿色菌落数量偏高的,进行池底消毒;有临床症状的池塘停喂2—4天;饲料中强化抗病有益菌;在药敏试验指导下针对性短期使用抗生素;临床症状明显,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部分或紧急收虾

EHP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预防性措施的条件:该池塘往年发生EHP;或该区域有EHP发生

预防性措施:放苗前池塘用强碱消毒,土池翻耕后用400kg石灰/亩
水泥池用0.25% NaOH,强碱消毒后需要充分冲刷池塘,再较长时间曝气,去除碱性残留;降低放苗密度

EHP的针对性治疗措施

实施治疗性措施的条件:EHP检测阳性;或对虾正常摄食,但生长偏慢;还有1个月以上的生长期

治疗性措施:疏苗或分池;饲料中拌喂抗EHP药物,不要与有益菌拌喂同批饲料;如果对虾摄食减少,同时生长缓慢,则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病原感染的可能性,应相应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底质的管理,饲料中有益菌拌喂,间隔拌喂抗EHP药物



技术操作要点

使用糖类
若饲料蛋白含量在40%左右,按饲料量的20~60%加糖
糖类:红糖、白糖、糖蜜、葡萄糖、淀粉、麸皮、糠、粉碎纤维素等

持续充气
保持DO>4ppm,满足生物絮团高呼吸需求,使生物絮团悬浮

调节pH,保持7.8~8.8
充气使CO2挥发,加石灰量在糖量的5~25%左右

施用有益微生物
有益菌大规模简单发酵

有益微生物大规模简易发酵

发酵方法
容器:200kg~3吨
配方:
糖——蔗糖、红糖、葡萄糖等:1~5%
多糖原料——米糠、麸皮、淀粉等:5~10%
蛋白原料——豆粕、花生粕等:0.5~1%
碳酸钙粉末:5~15%
商品有益菌:1~10kg→100kg→1吨
温度15~35度,连续充气2~7天



生物絮团的养殖模式

不同增氧强度的模式:工厂化养殖;大棚生物絮团养殖;池塘低强度生物絮团养殖

加强生物絮团利用/处理效果的模式:分级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鱼虾分隔养殖;虾贝分隔养殖;虾-卤虫分隔养殖


作者:黄倢,男,1965年7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水生动物健康标准委员会(OIE AAHSC)副主席、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海水养殖重大疫病预警与微生物学防控的原理与技术,具体包括: 
1.海水养殖疫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2.海水养殖动物病原检测与疫病诊断技术 
3.病原与宿主识别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利用途径 
4.海水养殖相关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技术 
5.实用化鱼类疫苗研制与应用技术 
6.微生物增强的生物絮团健康养殖疫病控制技术与模式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对虾养殖疫病生物发病
老渔民捉到怪鱼 两排尖牙太骇人 陆龟的饲养设备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