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科技为水产养殖走向深海保驾护航

科技为水产养殖走向深海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6-05-12 08:13:46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 《海洋与渔业》记者 黄文凤/文 吕华当/图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了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业大国。然而,种源种质退化、养殖病害频发、水体环境污染严重、近海资源开发殆尽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推动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11月27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筹委会和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举办主题为“创新渔业科技,促进产业升级”的南海现代渔业发展论坛,意在搭建高层交流、互动平台,共同探讨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方向。

产业困境迫使养殖走向深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论坛中指出,水产养殖是最节省饲料、污染环境最少、最有利于改善人民健康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保障水产品供给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然而,“10+1缺”(即缺地、缺水、缺良种、缺良药、缺蛋白源、缺劳动力、缺工程化养殖工程技术 、缺品质保障、缺安全保障 、缺社会责任、缺良好的加工消费习惯)的产业困境正迫切倒逼着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据麦康森院士介绍,我国近岸普通小网箱养殖约占1900万立方米, 产量约27万吨;过去10年,中国深水抗风浪网箱发展到290万立方米,但是利用不太好,只有5万吨的产量。传统型、小规模、家庭式的养殖模式造成海水污染严重,近海资源日渐枯竭。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麦康森认为开拓深海养殖空间,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应该将目光转移到浩淼无边的海洋国土上,让我国的水产养殖走向深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玉梅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相关部门连续3年对南海渔业资源开展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南海中层鱼资源蕴藏量达到 0.73~1.72亿吨。南海外海大洋性中上层渔业资源主要有鸢乌贼(346 万吨)、金枪鱼类(19 万吨)、鲣类(27 万吨)、鲹类(24 万吨)4类,这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可以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


科技进步为深海养殖带来可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与发展前景。然而,走向深海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了受到政策、资金制约外,我国深海养殖技术还需经得起蔚蓝大海的高标准考验。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技术难关已攻破,发展瓶颈得到解决,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渔业科技每十年都推动产业形成一次大的产业浪潮。

据王玉梅研究员介绍,近年来我国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向常规化、标准化、科学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推进了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促进了渔业生态文明建设。

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掌握突破了重要渔业资源变化规律、养护技术及渔业管理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实现了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稳定和业务化运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初步阐明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产出机理。为建立我国近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合理的渔业管理体系和负责任的捕捞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拓展了水产品精深加工途径并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污染环境等问题。


养殖“航空母舰”或将驶向深海

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近海养殖过于密集的现状,麦康森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深海离岸网箱养殖技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不断开拓外海空间,使我们的水产养殖水域扩大到水深50米的范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养殖模式上,麦康森重点推荐了深海养殖工船方式。建议利用废弃的单壳巨型油轮作为载体用于深海养殖,这样既可以自行移动避开台风,又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废物再利用。把8万~30万吨的报废油轮改造为大型深海养殖工船,可以集海上养殖、渔船补给、渔获物处理、船上加工为一体。另外,可以利用潮汐能、风能等技术集成起来建立海上平台,解决海上养殖中与陆上生活的交流、物资的运输问题。

对于麦康森院士的美好设想,王玉梅研究员作出积极回应。2014年11月,“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构建”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介绍,深远海绿色高效养殖平台是以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化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加工应用技术为基础,通过系统集成与模式创新,形成集海上规模化养殖、名优苗种规模化繁育、渔获物扒载与物资补给、水产品分类贮藏等于一体的大型渔业生产综合平台。开展以10万吨级养殖工船为核心的大型养殖平台研发,建成后平台年养殖产量可达到4000~5000吨级,并具备100艘捕捞渔船补给能力。该平台的构建有望实现与捕捞渔船、运输补给船只相结合,形成驰骋深远海和大洋、持续开展生产的渔业航母船队。 

在离岸深海养殖选址方面,麦康森建议综合考虑财力与技术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开发战略,可以优先选择离岛、礁为基地、远离大陆的无人岛,容易解决安全及物流问题。在东海、渤海等地可以选择黑潮区域(恒温、恒盐)解决季节变换给养殖带来的难题。


“一带一路”渔业大有可为

中国水产学会司徒建通研究员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涵盖了世界大多数主要的渔业国家,渔业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7%,其中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96%,产值占全球的90%。

“一带一路”国家自然环境优越、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投入普遍不足、渔业资源利用率不高,渔业产业链不完整。这正是我国布局渔业走出去战略,建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强渔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的大好时机,我们若能抓住机遇,渔业将大有可为。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渔业养殖我国深海资源
江苏生态混养保护原始水景 上海金山区开展“水仙3号”渔业专项执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