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经历传统渔业盛衰老渔民的艰难上岸路

经历传统渔业盛衰老渔民的艰难上岸路

发布时间:2016-06-26 08:00:5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频道报道,“只要老板还肯要我,我就不回去打鱼。”近期,禁渔期结束,不少渔民纷纷“出海”捕鱼。然而,九江沙口居民李金养却选择再等一等。今年56岁的李金养,曾是九江镇沙口社区的一位渔民。3年前,幸运的他得到了一个回到岸上工作的机会,不用经历风吹雨晒就能拿到和打鱼差不多的收入,让他不想当回渔民。
  然而,大多数老渔民并不像李金养那么幸运,不少人在上岸时都曾因年纪大、缺乏专业技能等理由被拒之门外。为此,南海政府在引导、鼓励渔民转业上岸的同时,也不忘力所能地为留守在西江的老渔民出谋划策。除了向渔民提供禁渔补贴和油价补贴,南海还计划在2018年前完成区内所有渔船停泊点的改造升级……


  李金养展示他停用了3年的渔船证。
  鱼种变少
  西江龙脷鱼已难觅踪影
  在九江的外滩湿地公园,有一排渔船安静地停靠在这里。船上的,是坚持留守西江的传统渔民。尽管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距离渔船只有数百米远,但是对于习惯了渔船生活的他们来说,留在江边和其他渔民们一起谈天说地,才是最舒服、自在的状态。
  经历了传统渔业由盛转衰的他们,在闲谈之中总会忍不住回想,20年前,九江渔业是如何兴旺与昌盛。“以前的龙脷鱼足足有两斤重,有42码拖鞋那么大。而现在,连二两的龙脷都难觅踪影。”说起西江的鱼种,李金养止不住感叹,传统渔业辉煌的时间太短,他还没来得及将传统技艺传给后代,旧时的渔业盛景已经一去不复返。
  “不单单是龙脷,从四五年前开始,嘉鱼、马面骨也都捞不到了。”依旧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关叔说,自从一些渔民非法使用电网进行捕捞以来,西江的鱼种已经少了很多。尽管近两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但是部分鱼类早已被“电到绝种”。
  一说起电网捕鱼,与李金养、关叔一同坐在江边的渔民们,瞬间变得激动起来。“电网一开,鱼苗和鱼卵都被电死了。”“电死的鱼都沉底了,根本就捞不到。”为了保护西江的生态系统,使用传统渔网进行捕鱼的渔民都曾劝其他渔民不要使用电网。然而,由于缺少强制性措施,这样的劝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这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以赚钱的金矿,挖空了、挖没了,换个地方继续挖就是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截然不同的。”李金养说,九江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捕捞西江鱼为生,因此,他们对西江心存敬畏,不会使用网眼太小的渔网,更不会使用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的电网。

  还有不少渔民留守传统渔业。
  水体污染
  捕捞的鱼也带有异味
  除了电网捕鱼和过度捕捞以外,影响传统渔业继续发展的还有水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珠三角制造业迅速发展,家具厂、五金厂在九江及周边地区遍地开花。以前,渔民一天外出打鱼,网回300斤黄鱼并不是很难;然而,随着江水由清变浊,即便是在盛产黄鱼的清明期间,想要网回200斤黄鱼也只能“看运气”。
  渔民梁丁有说,在制造业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西江的水很清、很甜,那时的渔民外出打鱼都不用自带饮用水,渴了就直接从江面瓢起一勺江水,煮开了就能喝。如今,渔民都不再喝西江水,因为有一股柴油味,是喝不得的。“你看,一勺子舀上来,黄色的江水里,是不是有很多细小的悬浮物?”
  梁丁有说,受到江水的影响,西江鱼的味道也染上了一股柴油味。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西江鱼染上柴油味早已不是特例。不少向梁丁有买鱼的老顾客们都向他反映过,“西江鱼有味儿,没有以前好吃。”而他也只能无奈地回复:“没办法啦,现在都是这样的。”

  ■记者手记
  老渔民难以割舍的渔家情
  随着时代的更迭,新产业总是“一鸣惊人”,旧产业难免“黯然神伤”。传统渔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也逃不过走下坡路的命运。渔民上岸,已经成为传统渔业不可逆的现实。
  相对于渔民后代的义无反顾,老渔民们则显得矛盾,毕竟,打鱼是他们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事业。尽管在采访过程中,老渔民们纷纷表示不愿意继续从事渔业,但是,骨子里的渔家烙印却在他们身上无法抹去。
  正如李金养,虽然他的渔船已经停摆3年,但是一到禁渔期,他还是会给渔船上漆、织新网。当记者来到李金养的家中进行参观时,首先看到的依旧是与传统渔业息息相关的产物——一张织到一半的渔网。“不知道会不会失业,所以要先准备一下嘛。”李金养自嘲说,这是他给自己准备的后路。
  这样的准备,在李金养转业的3年中却从未间断过。除了这张织了一半的网,记者还在李金养的房间里看到了一柜子的新渔网。李金养说,这些都是他跟妻子在这3年中新织好却没派上过用场的。
  李金养坦言,他对打鱼还是很有感情的。“虽然说渔船很窄,但是睡在船上感觉更踏实。”只要天气不是太差,李金养都会在吃完晚饭、洗完澡、看完电视后,回到船
  上休息。因为在那里,有他最熟悉的朋友、最熟悉的江风、最熟悉的渔船。
  行业萎缩
  渔民主动上岸求生计
  在西江水质变差和非法捕捞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渔民的收入也变得越来越少。“按照现在的行情计算,一条渔船的月均净收入能达到3000元,就算效益不错的。那么,一条船按照两个人头计算的话,也就是说个人每月能够稳定收入1500元的渔民,已经是行业内的‘高收入人群’。”李金养说,随着生存成本的不断上涨,这样的“高收入”已经很难维系渔民的生活费用和渔船维修费用。
  因此,放弃打鱼成为李金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上岸3年的他也还算过得滋润。从事植物管养的他,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多元,加上兼职其他散活,月收入已经稳定超过2000元。李金养感慨,时代变化太快,打鱼的技艺已经不值钱了,甚至比一般的劳动力还不值钱。
  “在岸上工作,我可以朝九上班晚五下班。在江面上,我可能晃一个月都靠不了岸;遇到狂风暴雨,我可以躲到屋檐下避雨,等雨停再继续养护植物。在江面上,我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李金养说,既不用在江面上经受日晒雨淋,也不用担忧收成不好倒贴钱,就能拿到差不多的收入,何乐不为呢?正因如此,村里的年轻人更是纷纷上岸,与渔业渐行渐远。
  九江沙口社区书记梁铯培介绍,尽管目前社区在册渔民有800多人,但是真真正正从事打鱼工作的已经不足200人。“年轻人纷纷上岸,社区内最年轻的渔民为45岁,但是更多渔民都是60岁以上的。”梁铯培说,按照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几十年以后,渔民村将不再有渔民。
  广东省渔政总队南海大队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区登记在册渔船为505艘、登记在册渔民为1020人。其中,在册渔船超过100艘的渔村仅剩3个,分别是九江沙口、桂城北区和大沥黄岐。
  水土不服
  老渔民的上岸路显得艰难
  渔民后代往往凭借年龄的优势和较好的学习能力成功上岸,但是老渔民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尴尬。“在我年轻那会儿,就业的选择并不多,生在渔村当渔民,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梁丁有说,“但现在,渔业衰败了,自己年纪也大了,再想回到岸上工作,老板是不要我们这些老骨头的。”梁丁有也曾上岸找过工作,结果屡屡碰壁。“所以,上了年纪的渔民,唯有咬牙坚持,继续依靠打鱼为生。”
  与此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成为束缚老渔民上岸的另一大原因。“给别人打工,不仅要看别人脸色,还要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像我这种自由惯了的老渔民,是吃不消的。”关叔笑着说,在渔船上混迹了几十年的他们,上岸免不了遭遇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
  然而,相比之下显得幸运的李金养,在近日也不得不面对可能要重操旧业的烦恼。原来,由他负责管养的片区即将被其他承包方接手,不知道是否会因此失业的他,已经补起了渔网。“只要老板还肯要我,我就不回去打鱼。”李金养说,留下来是最好的结果,若不能,他也只能是当回渔民。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
  多管齐下
  政府为渔民谋出路
  一方面是渔民自发主动上岸,另一方面,南海也尝试通过其他途径改善渔民的生活现状。“佛山的禁渔补贴最早便是由南海发起的,再慢慢推广到全市的。”王若辉说,从2011年开始,只要是没有在禁渔期进行违规捕捞的在册渔民,都可以拿到1100元/人的禁渔补贴。
  同样是在2011年,南海区政府还实施了政策性渔业保险。“在以前,渔民是不愿意购买人身保险的,每年每人400元的保金,对于收入不高的渔民来说是一笔‘不划算’‘不值得’的开支。”王若辉说,在政策补助下,符合要求的渔民只需要上交10%的费用(即40元)就能参保。“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渔民的参保热情,也给渔民捕鱼带来了安全保障。”
  然而,更让坚守传统渔业的渔民感到振奋的是,南海计划在2018年前对区内的渔船停泊点进行升级改造。“区内大多数渔船停泊点都是渔民就地取材搭建而成的,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为此,南海计划用3年的时间对其进行全面升级。”王若辉表示,改造项目的前期勘察任务已经完结。目前,渔政部门已委托资质单位设计码头图纸,争取在今年10月完成图纸设计,并于今年内完成首个停泊点的升级改造。同时,渔政部门还计划在未来的3到5年里,协助渔民对渔船进行翻修改造。
  在打击电网非法捕捞作业方面,南海区的打击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王若辉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击效率,从今年4月开始,南海区还在高明大桥底附近增设执法码头。一旦发现非法捕捞,由南海渔政和南海公安组成的执法小队,在40分钟内赶赴西江南海水域的各个角落,对非法捕捞进行有效打击。
【关键字】: 传统渔业 老渔民 艰难 上岸  水产养殖网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渔民李金渔船渔业西江
河南洛阳嵩县陆浑休闲渔业示范园区举办“陆浑说鱼”文化创作活动 2016年水产品价格行情:鹰爪虾回落,鲍鱼价格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