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6年如1日 浙江小伙的创业之路

6年如1日 浙江小伙的创业之路

发布时间:2016-08-04 07:38:23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频道报道, 静怡的山岙间,溪流潺潺,林木葱郁。岸边的一座大院子里,传出一阵阵“咕咕”的蛙鸣。在徐晓磊听来,这可能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了。
  
  “6年来,我所有的心思、精力都扑在这小小的石蛙上了,”徐晓磊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盼来了成功的一天。
  


  今年37岁的徐晓磊是奉化溪口亭下人,由于水库移民,小时候便跟着父母搬到西坞居住。初中一毕业,徐晓磊就出来谋生,修过摩托车,开过中巴车,还当过漆匠,后来到市里一机关单位做司机。
  
  有了稳定工作,可小徐创业的心却一直不“安耽”。他想到自己开饭店那会儿,山里的石蛙因为有很高的养生、滋补价值,尽管身价不菲,顾客仍趋之若鹜,“现在野生石蛙越来越少,这个宝贝,我能不能养一养呢?”
  
  2011年,徐晓磊拜访了四明山区以及金华等地的一些养殖户,而后在鄞州龙观李岙村租了块地,“依样画葫芦”,开始建池子引溪水,尝试繁育石蛙。
  
  近日,记者来到徐晓磊设在李岙的石蛙繁育场。5个浅浅的水池里,一窝窝石蛙蝌蚪游动着,它们比青蛙的蝌蚪要大,黄褐色的体表夹着黑色条纹。另外一排房子是石蛙的繁殖场。掀开一块石棉瓦,底下顿时蹿出一群群身形壮硕的种蛙。小徐说,这些蝌蚪是今年四五月间孵出来的,长势良好。野生的石蛙皮肤上带有蚂蟥卵,需暂养半年完全“排毒”之后才能交配,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必须是干净的活水,生长、繁育条件十分苛刻。
  
  徐晓磊说,“我原以为养石蛙不难,没想到头两年投了几十万元,一只蛙也没养出来,全死了”。后来,通过水产部门牵线,他和父亲到湖州安吉一家养殖场“拜师学艺”。“人家只介绍了些基本知识,关键的养殖技术一点不肯透露,全凭我们自己去琢磨领悟”,徐晓磊告诉记者,他和父亲到安吉跑了7趟,甚至把那边养殖场的垃圾桶整个抱了回来,根据里面丢弃的包装袋,分析石蛙吃什么饲料,防病要用什么药,再请教水产部门专家,反复试验,一点点把技术要领攻克。
  
  尽管如此,养蛙创业的过程仍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有一年临近春节,一场暴雨,倾泻而下的溪水夹杂了泥沙杂质,新购进的500对种蛙一夜之间全军覆没。“我把死蛙一只只装进编织袋,背到山下的垃圾站,心里这个痛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徐晓磊哽咽了。后来,他打了口10多米深的井,把山水净化过滤之后再用泵输进养殖池,解决了源头上的隐患。
  
  一年之中,石蛙有近半年处于休眠期,从一只小蝌蚪长大到体重150克左右的商品蛙,需要3年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煎熬期。近6年中,徐晓磊一家为养蛙前后投入了近400万元,不少钱还是借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告诉记者,好在这两年,通过不断试验,他自己研制配比出合适的饲料,控制生长环境,使得石蛙从孵化、蝌蚪变态到小蛙以及成蛙等环节成活率在九成以上,越养越有信心。
  
  辛勤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去年年底,徐晓磊养殖的第一批商品蛙陆续上市,卖了近1000公斤,供应周边的农家乐。他带记者走进清源村的成蛙养殖基地,一个170余平方米的养殖池里能养6000多只蛙,个个生龙活虎。徐晓磊说,预计今年年底,上市的商品蛙2500公斤,“已经和杭州、余慈地区的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销售不用愁”。
  
  在宁波,养殖石蛙的农户不足两位数,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徐晓磊的石蛙养殖场是市内规模最大、成活率最高的,已繁育出小蛙4万只,场地里还有八九万只成蛙。他的养殖成果还引起了市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眼下,徐晓磊正扩建场地,打算秋天时把山上的育苗场搬下来,方便管理,“我要把石蛙养得更好,让更多市民品尝到这名贵山珍的美味”。
     【关键字】: 蛙鸣   浙江   石蛙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蝌蚪记者繁育商品
带海参乘飞机回国被截扣 十六类物品禁止带入我国 EMS持续影响虾业 需注重对疾病控制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