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问答(二)——品种及分布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二)——品种及分布

发布时间:2015-06-17 01:28:57编辑:水产百科归类: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二)——品种及分布
9 鳅科鱼的种类与分布是怎样的?

鳅类(Loaches) 鳅科(Cobitidea)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鲤形目。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鳅类数量较多,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个别种类见于非洲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我国青藏高原和北方地区的条鳅亚科鱼类个体较大,数量又多,是尚待开发的鱼类资源。分布在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巴尔哈什湖的新疆高原鳅在巴尔什湖是重要的捕捞对象。硬刺高原鳅(T.scleroptera)、拟鲇高原鳅(T.siluroides)和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分别在青海湖、扎陵湖和达里湖的资源占有一定比例。泥鳅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世界鳅类分3个亚科,我国产有3亚科、19属、约101种和亚种,是所产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⑴ 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体前部常呈圆筒形,后部侧扁或横剖面呈圆形。无眼下刺。须3~5对。约有17属200种和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中国现知有14属91种和亚种,除台湾和江苏末见报道外,余均有分布。

⑵ 沙鳅亚科(Botiinae)。体侧扁,具眼下刺,须3对,两对吻须聚生于吻端。尾鳍分叉。计有3属42种和亚种,分布于亚洲。中国已知有3属24种和亚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水系。

⑶ 花鳅亚科(Cobitidinae)。体侧扁。具眼下刺(泥鳅属和副泥鳅属例外)。须3~5对,两对吻须分生于吻端。尾鳍凹入,圆形或截形。计有15属约40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摩洛哥。中国已知有6属13种,除西藏外均有分布。

泥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广泛分布在我国辽河以南至澜沧江以北及台湾和海南岛,该属中尚有黑龙江泥鳅[M.mohoity(Dybowski)],分布在黑龙江;北方泥鳅 [M.bipartitus(Sauvageet Dabry)],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辽河上游。泥鳅还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北方条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的一种常见的条鳅。长薄鳅是凶猛性底层鱼类,体重可达1.5~2千克,甚至3千克,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者,分布于长江上游,有一定产量,为食用经济鱼。薄鳅分布于珠江、九龙江、闽江、瓯江、沅江,个体不大,体长一般在18厘米以下。中华花鳅为小型底栖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江边或湖岸浅水处,以食植物性饵料为主,长江、珠江干支流都有分布。泥鳅多生活于静水的底层,对环境适应性强,杂食性,广泛分布于南北各水系和各水体中,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日本也有进行人工养殖。

10 鳅科鱼类的分类地位是怎样的?

鳅科(Cobitidea)常见的有长薄鳅、花鳅、泥鳅等。其中长薄鳅是鳅科中最大的一种,一般体重1~1.5千克,在长江上游是经济鱼类;泥鳅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现择几种常见亚科属的检索表如下:

1(2) 无眼下刺;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个别属前鼻孔端延长鼻须)…………………………………………条鳅亚科Noemachilinae
2(1) 有眼下刺(泥鳅属和副泥鳅属);须3~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1~2对(泥鳅属和副泥鳅属具2对)或缺
3(4) 2对吻须聚生于吻端;骨鳔囊由第2脊椎横突的腹支向后伸展与第4脊椎横突、肋骨和悬器构成的;尾鳍深分叉;侧线完全……沙鳅亚科B0tiinae
4(3) 2对吻须聚生于吻端;骨鳔囊由第4脊椎横突、肋骨和悬器构成,第2脊椎的背支和腹支贴于骨囊的前缘,不参与骨鳔囊的形成;尾鳍内凹、圆形或截形;侧线完全、不完全或缺…………花鳅亚科(C0bitinae)

11条鳅亚科 Noemacheilinae属怎样检索?

1 ⑹ 骨质鳔囊侧室后方为敞开的大孔,其上仅覆以薄膜
2 ⑶ 前后鼻孔不分开;侧线完全;肩带后匙骨存在…鳅属 Micronemacheilus
3 ⑵ 前后鼻孔分开;侧线不完全或缺如;肩带无后匙骨
4 ⑸ 前鼻孔的鼻管先端平截,不延长成须;头部侧扁,头宽小于或等于头高………………………………………………………云南鳅属 Yunnanilus
5 ⑷ 前鼻孔的鼻管先端延长成须;头部扁平,头宽大于头高…………………………………………………………北鳅属 Lefua
6 ⑴ 骨质鳔囊侧室的后壁为骨质,无后孔
7 ⑻ 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在一圆管中;背鳍位置很后,其起点至尾鳍基部距约与至头后缘距相等…………………………………岭鳅属 Oreonecies
8 ⑺ 前后鼻孔不分开,个别种如分开,则前鼻孔在一鼻瓣中;背鳍位置正常,其起点在体长的中点前后
9 ⑽ 背鳍和尾鳍之间有一软鳍褶(鳍褶中有退化鳍条),鳍褶前方至少达到臀鳍的上方…………………………………………………副鳅属 Paracobitis
10⑼ 背鳍和尾鳍之间无软鳍褶
11⑿ 肛门位置很前,离腹鳍基部比离臀鳍起点为近………………………………………………………阿波鳅属 Aborichthys
12⑾ 肛门位置正常,离腹鳍基部比离臀鳍起点为远
13⒃ 雄性吻部两侧无密集的小棘突次性征,或者部分种类的雄性在眼前下缘有半圆形瓣状突起(系侧筛骨突出的软骨芽)的次性征1)
14⒂ 身体被有小鳞,至少尾柄处具有;部分种类雄性眼前下缘有半圆形瓣状突起的次性征………………………………………条鳅属 Noemacheilus
15⒁ 身体裸露无鳞;无雌雄异型的次性征……………………山鳅属 Oreias
16⒀ 雄性吻部两侧(和颊部)有密集的小棘突次性征2)(繁殖季节更明显)
17⒅ 雄性次性征是眼前下缘至上唇方向有圆弧形的布满小棘突的隆起区,隆起的下方和邻近皮肤分开;两颊另有不隆起的小棘突区………………高原鳅属 Triplophysa
18⒄ 雄性次性征是眼前缘和后鼻孔之间有数十个小棘突,排列成三角形的小区,不隆起…………………………………………鼓鳔鳅属 Hedinichthys
凡条鳅属、高原鳅属和鼓鳔鳅属鱼类雄性吻部两侧有半圆形瓣状突起和小棘突区的次性征者,其胸鳍外侧数根鳍条背面必有密集的小棘突,其中以高原鳅属鱼类的这种鳍条更厚更硬,小棘突也更密集。
高原鳅属中的细眼高原鳅属和唇高原鳅属例外。

12 花鳅属 Cobitis Linnaeus种怎样检索?

1 ⑻ 沿体侧中线具5—17个大斑或为一条宽纵带纹所代替
2 ⑸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1.67倍;脊椎骨4+37—40
3 ⑷ 须短,口角须末端后伸不达眼前缘;尾鳍基上侧具一明显黑斑(分布:长江、珠江)………………………………中华花鳅 C.sinensis Sanvage
4 ⑶ 须长,口角须末端后伸达眼前缘或眼中央;大多数个体尾鳍基上下侧各具一个黑斑,下侧黑斑不甚明显;有些雄性个体体侧中线的大斑为一条宽纵带纹所代替(分布:黑龙江)…………………黑龙江花鳅 C.lutheri Rendahl
5 ⑵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3—2.70倍;脊椎骨4+43—46
6 ⑺ 沿体侧中线具5—9个大斑;最长背鳍条长大于头长(分布:长江中游及其附属湖泊)………………………………大斑花鳅 C.mdcrostigma Dabry
7 ⑹ 沿体侧中线具10—17个大斑;最长背鳍条长约等于鼻孔至鳃盖后缘的距离(分布:黑龙江、滦河上游、湟水)………北方花鳅 C.granoci Rendahl
8 ⑴ 沿体侧中线具18—24个小斑(分布:珠江)……沙花鳅 C.arenae (Lin)

13 泥鳅属 Misgurnus Lacepede种怎样检索?

1 ⑵ 吻端至背鳍起点的距离为体长的62—65%;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分布:黑龙江)…………………………………………黑龙江泥鳅 M.mohoity (Dybowski)
2 ⑴ 吻端至背鳍起点的距离为体长的53—61%;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的下方;
3 ⑷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9倍;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1.3—1.4倍;脊椎骨4+39—43(分布:辽河以南至澜沧江以北)……………………………泥鳅 M.anguillicatus (Cantor)
4 ⑶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9倍;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2.0—2.5倍;脊椎骨4+44—47(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及辽河上游)…………………………北方泥鳅 M.bipartitus (Sauvage et Dabry)

14 鳅科有几个主要养殖品种?

(1)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

形态特征:体细長,前段略为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形,背緣线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与尾鳍相連,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头目部稍侧扁,近似圆錐形。吻突出而稍圆钝。眼小,上侧位,无眼下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頦须2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体被細小圆鱗,埋于皮下,头目部无鱗;侧线不明显,纵列鱗140~17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 3(不分枝軟条)+ 6~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分枝软条);尾鳍圆形。体面背侧灰褐色,腹侧为淡黃色,全身滿布黑褐色小点;背鳍、臀鳍及尾鳍密布细小的黑色斑点;尾鳍基部上方具有一明显黑点。

泥鳅属小型底层鱼类,广泛栖息於各种水体,以富植物碎屑与淤泥的靜水域或缓流水域較多。其环境之适应力及耐污力颇强,具有肠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时,直接吞吸空气。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等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厘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日本列岛等地。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及台湾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水体,池塘、沟渠与稻田都有分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通常用于炖中药、煮汤或加工,目前市场及餐厅销售的泥鰍以人工养殖的为多。

(2) 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Sauvage)

体形酷似泥鳅,体细长,前段略为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形,背缘线平直;尾柄处皮褶棱发达、隆起而与尾鳍相连。头目部稍侧扁,近似圆锥形。吻突出而稍圆钝。眼小,上侧位,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短于头目长之半;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体面被细小圆鳞,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头目部无鳞;侧线不明显而易见,纵列鳞98~12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 3(不分枝软条)+ 5~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4~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分枝软条);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面背侧灰褐色,腹侧为淡黄色,体面侧散布不规则的黑色细小斑点,或连成线纹;背鳍、臀鳍及尾鳍具深色细点。外形美丽。大鳞副泥鳅雌性个体腹部鼓且圆。

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具有差异, 不同龄级的生长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也不同, 体长的生长早于体重。1 龄鱼后期体重的生长加速, 很快超过体长的生长速度, 2 龄鱼以后体重的生长速度则更快, 并且雌雄个体出现差异,雄性个体体重、体长大于同龄雌性个体,从3 龄鱼开始, 雌性个体体长、体重明显超过雄性个体。大鳞副泥鳅一般从2龄鱼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 随生殖过程加强必然要求其生长的加强, 雌雄个体在生殖中投入是不同的, 体现在体长、体重的生长必然不同, 生殖发育带给雌性个体体长、体重的增长更明显。

广泛栖息于各种水体面,但以富植物碎屑与淤泥的静水域或缓流水域较多。具环境之适应力及耐污力颇强,具有肠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时,直接吞吸空气。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等为食。生活习性与泥鳍相似。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台湾各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地区水域、池塘、沟渠与稻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水系为主。为高经济性鱼种,是养殖的比较理想的品种。

(3) 中华沙鳅: B0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

又名: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小开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4) 中华花鳅

又名:花泥鳅。体细长,侧扁,背缘及腹缘平直。头目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侧位,眼前线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4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1对。体面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不明显而易见、不完全。纵列鳞140~17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 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7(分枝软条);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背侧淡褐色,腹侧为淡黄色,眼下至上颌处有一斜走的黑色线纹。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体侧的上半部及背部具有数列明显的纵走黑色斑块,延伸至尾柄的基部。尾鳍具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基部上方具有一明显黑斑。

为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和湖泊砂泥底质的浅水区。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及其它小生物为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我国长江以南各江河。鱼体较小,食用价值低,但其体色花纹富变化,可饲养成观赏鱼。

⑸ 大斑花鳅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又名: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⑹红唇薄鳅: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末端超过肛门。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块,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可作为观赏品种开发。红唇薄鳅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斤,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一游。

⑻ 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域。青色泥鳅:青鳅,头尖尾尖,中间粗圆,呈青黑色,口感劲道足,日本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喜欢消费。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分布泥鳅个体鱼类长江
甲鱼白底板病,又名白板病 防治! 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与生物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