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15-05-07 00:05:4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泥鳅养殖

泥鳅身体呈圆柱形,尾部侧扁。头小,鳞片极小,埋于皮下,尾鳍圆形。背部体侧为灰玄色,并有一些玄色雀斑。

泥鳅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下有机质丰硕的软泥表层、中性略偏酸的环境中,一般以pH 6.5~7.2 为其适应范围。水体正常的情况下,泥鳅不常流动于水体的上层和中层,只在水体溶解氧缺乏时才冲至水面呼吸空气。当水温<5 ℃或>28 ℃时,泥鳅便钻入泥中,头向上,将吻露于泥面,以便呼吸和摄食。

泥鳅对于短时间的光照没有趋光反应和避光反应,对长时间的光照是趋于回避的。泥鳅已适应了黑暗环境,形成了昼伏夜出的流动规律,但是也不能在完全没有光照的环境下糊口。这是由于泥鳅体表的黏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用于调节平衡,而这些微生物必需在一定的光照下才能正常繁衍,被长期囚于黑暗水体中泥鳅会发生黏液脱落而死亡。所以,泥鳅池内不能缺少光照。

泥鳅生长相宜水温为14~28 ℃,最适水温为23~26 ℃。水温<5 ℃时泥鳅进入较深度冬眠;水温>30 ℃时进入夏眠状态,即入泥安定,不食不动,代谢率降低。当水温>30 ℃,而泥鳅又无泥可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当水温达到33 ℃时,“全军覆灭”。而水温5~16 ℃时,即使水中不投饵料, 泥鳅也可以存活1 年以上。泥鳅对四季变化极为敏感。

泥鳅是耗氧量很高的鱼类,在常温前提下,每kg泥鳅每h耗氧量为180 mL。泥鳅的呼吸方式比较特别,其呼吸频率是由水中的溶氧量所决定,当溶解氧缺乏时,其皮肤即介入呼吸,极度缺氧时,便同时加强了肠呼吸,即窜到上层表面呼吸空气,通过肠壁众多的血管输送和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来完成呼吸,因而耐低氧能力强,更耐肥水,适合高密度养殖,也更易于长间隔运输。

在无水状态下,泥鳅在相对湿度不乱在16 %左右的土壤中,不食不喝,可存活1年以上。但对空气的相对湿度极为敏感,在高热、高湿的天气前提下,泥鳅会蜂拥窜向水体上层呼吸空气,若这种呼吸方式过于频繁且持续时间过长,便会导致泥鳅因体衰而窒息于水下,最后大批死亡。

泥鳅是淡水鱼类中的“飘流者”,对环境变化敏感,只要发现一丝一毫的机会,便会群体步履,另择新房。下雨涨水时,泥鳅会游向高水位处,乘机逃离,当有水流响动,泥鳅会因“流水区高氧”的前提反射涌入流水区。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其摄食具有生理节律性变化的特点。一般体长<3 cm 时,几乎均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轮虫、摇蚊幼虫、原生动物等浮游动物等;当泥鳅体长为3~5 cm,摄食动物性饵料的能力增强,生长迅速;当体长>5 cm 时,因为食量增大以及自然饵料的限制,泥鳅便转为以摄食硅藻、植物根叶、腐植质等为主,长势趋缓。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高,而对植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偏低。

在天然野生状态下, 泥鳅的最佳生长时段是在孵出后确当年之内,从第2 年起泥鳅的生长速度趋缓,3 年后其生长速度更加缓慢, 且肥满度有下降的趋势。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泥鳅呼吸水温生长光照
福建漳州市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 预计2015年全年鱼粉消费在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