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泥鳅养殖“泥鳅大王”王亮:未来目标瞄准“上市”

“泥鳅大王”王亮:未来目标瞄准“上市”

发布时间:2016-06-28 00:09:27编辑:水产百科归类:泥鳅养殖

在内江水产界,说到“泥鳅大王”王亮的名字,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别人养的泥鳅通常每500克只要几十块钱,而他养的泥鳅每500克却要管好几百元钱,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6月21日记者来到了王亮所经营的位于东兴区石子镇龙安村的泥鳅基地,见到王亮时,他正在和几名工人一起干活,忙着搭建养殖基地入口处的屋顶。王亮的个子不算高,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说起花泥鳅养殖技术来却头头是道。
  白手起家,
  最困难时欠款20万
  今年45岁的王亮是东兴区永东人,中专还没读毕业他就前往广东、福建等地打工。凭着勤扒苦干的精神,2002年,王亮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担任了福建一个雨伞厂的厂长,当时每个月领到手里的工资就有2000多元,在别人看来已经算不错了,不过他并不感到满足。“那时候看到福建那边很多华侨在外面打拼后,都相继回到家乡修起了很多漂亮的小别墅,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羡慕。”王亮说,打工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不创业就没有出路。
  三年过后,王亮带着在外务工积攒的几万块钱回到了家乡创业,经过多方考虑,他最后选择养殖泥鳅,在老家永东承包了几公顷土地正式干了起来。他回乡创业的这一做法并不被家人和邻居看好,别人当面和背后都说王亮是“死脑筋”,放着外面几千块钱的工资不要,却要回家务农。
  王亮坦言,回到家乡创业初期,他也没有什么泥鳅养殖技术,就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因为养殖方法不当造成泥鳅死亡也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都还算“小打小闹”,损失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的一场洪水袭击了他的泥鳅基地,让王亮的创业梦几近“崩溃”。洪水过后,基地里的泥鳅已经所剩无几,导致他的泥鳅基地亏损严重,欠下了20万元的外债。遭遇洪水后,王亮感到心灰意冷,当他在犹豫还要不要继续创业的时候,当时的永东信用社一位领导来看望慰问他,在他还欠着信用社两万元钱的情况下,承诺一周后追加两万元的贷款,这让处在低谷期的王亮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创业艰辛,
  两万元钱眨眼就没了
  2008年,王亮也将投资目光锁定到位于田家镇的川中丘区长江农业示范园。特别是经历了一场洪水之后,他更坚定了搬迁泥鳅养殖基地的决心。
  最初,王亮养殖的是很普通的品种黄鳗鳅,经济效益并不好。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亮在吃饭过程中得知了一种单价可值几百元的泥鳅,顿时来了兴趣。这也就是他口中经常提到的“花泥鳅”(因为其背部有花纹而得名),学名“中华沙鳅”。
  王亮介绍,花泥鳅是一种濒危物种,分为长江花泥鳅和沱江花泥鳅,其中长江花泥鳅现在每500克售价400多元,而沱江花泥鳅因为个头小一点,每500克售价300多元,而这只是批发价,到酒店或者市场后价格还会更高一点。
  开始养殖花泥鳅之后,王亮才发现这种泥鳅虽然价格昂贵,但其对水温、融氧等生存条件也很挑剔。那时候由于还没有繁育技术,长江花泥鳅鳅苗要从宜宾、泸州等地去购买,价格高不说,运输过程中但凡出现一条泥鳅死亡,然后就会产生一种液体,其他的泥鳅也会跟着死亡,一次购买花泥鳅的两万元钱眨眼的功夫就没有了,而且运输过程中还不能缺氧,否则泥鳅也很容易死亡。
励精图治,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泥鳅好比水中人参,食用、药用价值都很高,没技术根本养不活,不创新就是一条死路。”运输过程中的艰难让王亮和他的团队成员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花泥鳅的繁育技术。王亮带头到全国各地去自费学习,从南到北走了个遍。他笑了笑说,为了学习他一个月甚至有半个月都在天上飞,自己也一度成为了南航的VIP,交出的学费都有好几十万,硬是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掌握了花泥鳅人工繁殖和半人工繁殖技术。
  2009年,王亮的“大千花泥鳅”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他希望这一品牌像张大千书法一样驰名中外,成为内江的一个独特标志!
  2012年,王亮代表四川参加了在陕西杨凌举办的第十九届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近些年来,每年的西博会王亮也会受邀参加。
  2013年,王亮在养殖花泥鳅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新品种台湾鱼鳅,该品种的特点是抗病强、生长快、不钻泥土。
  经过一番拼搏,王亮和其团队成员终于苦尽甘来,实现了基地一年纯利润500万以上。
致富带头人,
  未来目标瞄准“上市”
  去年,王亮将泥鳅养殖基地从田家搬到了石子镇龙安村,养殖基地超过13公顷。“今年我养殖的台湾泥鳅产量在150吨左右,花泥鳅产量1吨左右。”王亮自豪地说,他养殖的泥鳅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一年下来销售泥鳅的纯利润可达到500万元以上。”
  近期,王亮正着手在养殖基地的田埂道两边栽种美国红枫、薰衣草、彩色向日葵、日本三季红等一些进口的名贵苗木,让养殖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花草点缀,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王亮还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注重智能化养殖,现在他通过一款手机软件就可以看到水温、水位、水中融氧等情况,从而远程指导充氧、换水、投饵等工作,以便更加科学地养殖泥鳅。
  一人富,不算富。目前,王亮的泥鳅养殖基地还辐射了全国各地120名养殖户,他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包回收,让养殖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他们还在内江市中区龚家镇和东兴区高桥镇试点推广了“稻鳅混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致富。
  “未来我打算整合内江、四川的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泥鳅养殖事业,将泥鳅基地扩大到200公顷,争取三年以后在农业新三板上市,让内江水产真正与国际化接轨,将花泥鳅推出国门。”王亮充满信心地说。(记者 包中强 实习生 孙慧娟 文/图)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泥鳅养殖基地创业技术
江苏盱眙法院开展龙虾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 乌鲁木齐:开发虹鳟鱼菜品,打造餐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