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15-11-14 00:55:2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是有机虹鳟鱼苗、幼鱼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鱼病。下面为大家介绍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原

  病原是IPN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其感染力在水中可保持230天以上,在泥浆中可保存210天,在完全干燥条件下也能保持4周。对氯仿(50%)、乙醚(50%)、酸(pH3)不敏感。在pH3酸性溶液中经30分钟其感染率仍为100%,在56 ℃下经30分钟尚不能灭活,在60℃下经1小时才能灭活。 IPN病毒在4℃-25℃内增殖,在15℃-20℃增殖较快。在4。5℃时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症状与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有机虹鳟鱼苗往往在开食后2周左右开始发病,较大的鱼苗受到感染。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食不,各鳍条充血或受操作,流动迟缓,多数鱼苗肛门拖着粪便。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迅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鱼苗中大的个体开始死亡,继而濒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就死亡。一日死亡率可达10%,累计死亡率高达50%-100%。

  病死鱼腹部(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肠壁松弛无弹性,呈卡他性炎症。胃幽门部出血。胰脏呈点状出血,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坏死病坏。 体重1克以上的幼鱼,多为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外观症状可见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鳍条其部出血,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摄饵不良等。 本病可采用直接或间接进行诊断。直接法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鱼体中有无抗体。但是此法结果不稳定。

  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流行与危害

  本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是世界性鱼病。在我国山西省某虹鳟养殖场于1986年和1987年有过二次大流行,造成90%的虹鳟稚鱼死亡。东北地区也有过流行。该病主要危害溪鳟、虹鳟、克氏鲑、红克鲑、银大马哈鱼、枇杷鳟、红大马哈鱼等鱼苗和幼鱼。

  开食后2周-3周的鱼苗发病率最高,往往属于急性流行,死亡率高达50%-100%,而20周龄以上的幼鱼一般不发病。 此病常在水温10℃-15℃时流行,10℃以下或15℃以上发病少,而且病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可数年以上用到终身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例、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传播。

  以上是为大家介绍有机虹鳟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症状及防治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坏死有机流行以上传染
亚洲龙鱼的各类区别 网箱养殖罗非鱼的网箱结构设置和水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