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养殖鱼类脂肪肝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养殖鱼类脂肪肝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16-06-29 00:48:0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水产养殖的普遍推广,环境条件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病情日趋严重,其中饵料能量过高、营养失衡,投喂过度,饲料变质和滥用药物等造成鱼类肝损害和脂肪肝病,已经成为鲤鱼、草鱼、罗非鱼等大规模养殖对象的常见疾病。

1 鱼类脂肪肝病的病因
鱼类脂肪肝病按其诱因大致可分为营养性和药源性2种,前者主要由鱼体内脂类代谢障碍引起发病,后者则属于养殖用药及其代谢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应激性损伤。

1.1 营养性病因
鲤鱼、草鱼、鲟鱼等淡水鱼和罗非鱼、大黄鱼等海水鱼是脂肪肝病的易发鱼种,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种类的人工集约化养殖范围较广,养殖密度大,饲料投喂不够规范。
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会造成鱼类肝脂含量偏高,肝脏出现异常,肝细胞脂肪浸润等,特别是熔点低的脂肪消化吸收率更高;而脂肪中所含脂肪酸种类和量也影响鱼肝细胞膜对脂肪的交换能力,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可增加肝细胞膜流动性,减少脂肪堆积;过高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成分的饲料会造成鱼类摄入过多糖类、蛋白质,堆积脂肪;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如胆碱、维生素B、维生素E、肌醇等都会导致鱼体内脂肪代谢功能受损,诱发肝病。
饲料投喂过度、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和混养投喂不规范也是引发鱼类脂肪肝病的主要原因。养殖户过分追求鱼类生长速度快、规格大,每天多次不间断投喂,导致鱼体营养摄入超过正常需求,生长过快并出现肥胖现象。且鱼在不同生长阶段身体所需营养不尽相同,养殖户不及时调整配合饲料的成分,就会造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不足或过多,代谢紊乱。同时,集约化养殖通常采取混养模式,如果不同种类规格的鱼的营养需求差距较大,共同投喂饲料必然导致不同鱼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摄入不足或过多。这些不当的饲料投喂方式都会造成鱼体内肝脏脂肪堆积,引发肝病。

1.2 药物性病因
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抗菌类药物控制鱼病暴发,而化学药物使用不当和滥用也会引起肝功能损害,诱发鱼类脂肪肝病。如呋喃唑酮可引起急性肝坏死,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损伤肝功能,磺胺类和孔雀石绿等药物会在鱼体内蓄积,对肝、肾造成潜在危害,上述一些药物已经列入国家禁用兽药清单中。与化药相比,使用中草药如铁苋菜、大黄、五倍子、黄芩等进行细菌性鱼病防治具有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但效果仍有差距。养殖过程中在追求药效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科学用药,特别是化学药物使用过于频繁且种类繁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足以引起急性中毒,但对肝功能产生的应激性损伤很容易引起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肝。

2 鱼类脂肪肝病的临床诊断
鱼类脂肪肝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俗称也较多,常见的脂肪肝、白肝病、花肝病、绿肝病、肝肿大等被观察到有明显肝细胞脂肪浸润的病症,均可认为是脂肪肝或是脂肪肝与其他病症的综合表现形式。

2.1 表观诊断
发病初期鱼类一般无明显体表症状,行为特征上反应也不明显,有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活动迟钝,不摄食;随着病情的加重,鱼类呈现不同程度的行动迟缓、食欲不振、饵料系数增大、生长缓慢和颜色变淡、体形肥胖等现象;当病情进一步加重,鱼类肝细胞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能力,降低鱼类机体免疫力,使病鱼易受外源致病因子感染而发生大规模死亡。

2.2 剖检观察
对病鱼进行病理剖检常可见肝、脾、胰、肠等器官被脂肪粘连在一起,肝色异常,由粉红色变为黄褐色,肝表层有脂肪覆盖,肝组织脆弱,弹性差。患脂肪肝病的俄罗斯鲟、奥尼罗非鱼、红姑鱼等均出现肝胰脏、胆囊和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组织空泡化,肝脏颜色变化为白色、土黄色、花色,甚至为绿色,并柔软易碎,部分出现白色坏死病灶,海水鱼和淡水鱼患病肝脏的病理表观类似。
 

2.3 显微观察

病鱼的肝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现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偏离、肝内积累脂肪颗粒等现象;而由于脂肪的细胞代谢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通过滑面内质网向细胞外运输,在电子显微镜下通常能观察到病鱼肝细胞线粒体内质网与细胞浆内有大量微细至大颗粒状的脂滴出现。

2.4 检测指标
脂肪酸及其代谢产物三酰甘油(T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谷丙转苷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或T)等指标常被用来辅助认定脂肪肝病。研究表明,大黄鱼肝脏脂肪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的含量比例在正常肝脏中最高,在轻微脂肪肝中降低了约4倍,严重脂肪肝中降低了约8倍。

3 鱼类脂肪肝病模型的构建
建立肝病模型是探知肝脏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有用工具。在医学及兽医学中,肝病模型研究已经十分普遍,按其致病机理可分为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感染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营养代谢性肝损伤、手术性肝损伤等6大类,而鱼类脂肪肝病模型通常集中在化学性和营养代谢性肝损伤模型构建。
3.1 营养代谢性脂肪肝模型
采用不良的养殖方法构建营养代谢性脂肪肝模型所需时间通常较长,但脂肪肝复制率高。与哺乳动物8周~12周的建模时长相比,鱼类由于缺乏皮下脂肪层,脂肪的主要贮存位点是肝脏,因此脂肪肝建模时间要少于哺乳动物,通常6周~8周即可构建模型,并且模型构建期间可动态追踪到脂肪肝的形成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的细致研究。具体做法是利用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分别喂养动物一段时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和肝脏生化、肝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差异。研究发现,8周后小鼠的肝指数、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肝匀浆丙二醛等指标显著升高,而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明显降低,并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4周后斑马鱼血液和肌肉中就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肝细胞肿胀,肝内脂滴沉积增多;鲤鱼则在6周后表现出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罗非鱼也在养殖8周后出现肝指数升高,严重的还有脂肪沉积导致肝细胞死亡情况发生。
根据症状出现前后连续测定的指标数据,可以构建特定鱼类的脂肪肝形成模型,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2 化学性脂肪肝模型
在动物饲料投喂中加入化学药物,一方面起到加快建模的作用,另一方面用来模拟现实中化学药物滥用造成的肝损伤。单纯依靠营养代谢建立脂肪肝模型,虽然更能模拟病症的发生机制,但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实际试验过程中常利用或辅以化学物质加快模型建立的进程。目前,常用的化学药物有四氯化碳、D-半乳糖胺、甲基亚硝胺、对乙酰氨基酚、丙基硫氧嘧啶等。用含2g/kg丙基硫氧嘧啶的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大鼠10d,肝脏中开始有脂肪蓄积,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脂肪蓄积越多,在30d时转为重度脂肪肝;通过草鱼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300mg/kg并投喂含油脂的饲料,2周后草鱼出现生长率下降,血清转氨酶比值升高,血清SOD酶和肝脏GSH-PX酶活性分别降低和升高情况,6周后肝细胞肿胀且边界模糊,部分有炎症细胞浸润,并都出现肝纤维化,据此建立草鱼肝损伤实验模型;而投放二乙基亚硝胺饲养4周后,斑马鱼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肝脏网状纤维合成分泌增多,6周后肝脏纤维过度沉积,纤维结节形成,斑马鱼肝纤维模型成功构建。
除了能够加快建模外,建立化学性脂肪肝模型还可用来模拟外界化学药物造成的肝损伤。例如,饲料中添加高浓度生长促进剂喹乙醇,导致斑马鱼肝脏细胞因超负荷工作被破坏,脂肪变性,细胞核固缩;氯霉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会导致草鱼急性中毒,出现肝肿大,表面出血点,转氨酶升高。
通过不同浓度的药物诱导,测定肝脏生化指标,据此构建鱼类药物性肝损伤模型,有助于模拟常用药物作用过程,为药物筛选和用量奠定实验基础。

4 鱼类脂肪肝病的防治
4.1 西药治疗
西药中常用的抗脂肪肝活性因子包括胆碱、蛋氨酸、甜菜碱、磷脂、肉碱、赖氨酸和肌醇等,通过在饲料中补充包含上述物质的药物,有利于提高动物对脂质的吸收利用效率,降低肝脂含量,促进生长。例如,在尼罗罗非鱼饲料中添加0.2g/kg~3g/kg的甜菜碱,鱼体肌肉中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蛋氨酸、胆碱和大豆卵磷脂能够起到提高肝脏中甘油三酯向肝外组织转运的作用,降低草鱼肝胰脏脂质积累;大西洋鲑摄食含3.7g/kg肉碱的饲料,肝脏中脂肪酸氧化速率加快,肌肉和内脏脂肪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肉碱在鱼体肝脏中可由赖氨酸和蛋氨酸合成,共同作用降低了内脏和鱼体的含脂率。
4.2 中药治疗
近年来,抗脂中草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参、丹参、泽泻、决明子、姜黄、何首乌、绞股蓝、灵芝、枸杞、山楂、柴胡、虎杖、茵陈、银杏叶、姜、大蒜等具有保肝利胆效果的中草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类的各类肝病。在水产养殖领域,中草药防治鱼类脂肪肝的相关研究也有较多报道。如垂盆草提取液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饲料添加1.2g/kg垂盆草提取物可改善由于持续的高脂饮食引起的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内脂质代谢,显著治疗草鱼脂肪肝疾病;虎杖苷是蓼科植物虎杖的根部提取物,对于清除自由基,防治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g/kg的虎杖苷可以明显提高建鲤机体的抗氧化功能,降低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缓解CCl4对建鲤肝组织损害;在饵料中添加黄岑可以增强肝功能和造血功能;当归提取物可清除自由基和提升抗氧化能力,对建鲤肝脏组织有保护和抗氧化作用。除单体外,中草药组方对防治鱼类脂肪肝病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按4∶5∶3的比例在饲料中添加龙胆湾肝散、排毒肝胆散和三黄散可减轻患病鱼肝脏脂肪沉积;绞股蓝联合三七、虎杖、茵陈、泽湾、白术可治疗鲤鱼脂肪肝病;适量三黄粉、多维复合制剂和大蒜素、多维复合制剂对草鱼肝胆疾病有显著治疗效果。
4.3 其他种类活性物质
最新研究表明,人工合成具备抗氧化能力的新型活性物质如竹青素、多糖、壳聚糖等也对鱼类脂肪肝症状有一定缓解。竹青素能有效激活鱼类脂质代谢,用添加了3g/kg竹青素的新型生态环保饲料饲养大黄鱼,各项生物学指标与传统冰鲜小杂鱼虾喂养的大黄鱼组对照,试验组大黄鱼的肝脏、腹肌、背肌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肝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而低分子壳聚糖能显著提高罗非鱼肝组织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SOD浓度,降低罗非鱼的肝脂含量,其中5g/kg低分子壳聚糖的降肝脂效果最为显著。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脂肪肝脂肪鱼类细胞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丰田村村民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开辟市场 广西岑溪:“泥鳅养殖”是主业,“脱贫致富”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