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安徽马鞍山当涂:三任支书接力孵出“蟹苗第一村”

安徽马鞍山当涂:三任支书接力孵出“蟹苗第一村”

发布时间:2021-10-29 00:01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走进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中华蟹苗第一村”“全国文明村”两幅大字勒石矗立村口。放眼望去,一块块格田成方的蟹苗培育池,组成一个面积有2300亩的偌大棋盘,数千万只蟹苗在水下森林中悄悄成长,孕育着冬春时节的收获。“小蟹苗做成大产业,是三任支书接力培育的结果。”村里的“乡贤”73岁的周光平和78岁的孙义安异口同声地夸了起来。

老支书寻路攻难关

“路是逼出来的,更是人走出来的。”77岁的老支书刘文尚回忆起当年第一个把蟹苗引进村的经历很是感慨。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涂掀起一股养蟹热。到了1994年,全县大半养殖户出现亏损,七房村也不例外,首要原因就是外采蟹苗不过关。时任村支书刘文尚下决心攻克蟹苗培育关,筹资两万多元,派大儿子刘军去长江口选购大眼幼体,回家进行培育。

1.7公斤蝌蚪般的大眼幼体放进8亩培育池,连水泡也不见一个,乡亲们为他捏一把汗。其实,老刘心中早有盘算,头一年,大儿子刘军到江苏镇江蟹苗培育场学到了一套技术,又聘请了蟹苗专家当顾问,技术上应该没有问题。就算不成功,为乡亲们交点学费,作为村支书也是义不容辞。10个月后,蝌蚪般的大眼幼体全长成了大拇指甲一般大小的蟹苗,两万多块的本钱卖出了32万元的收入,一时轰动全村。

“一家富了不算富。”这是老刘挂在嘴边的话,何况自己还是村支书。对于上门求教的村民一律不拒,村里还设法帮助解决资金、场地等困难,到2002年老刘退休时,村上有3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800亩。

二支书领路闯市场

因为是蟹苗产业兴起后的第二任支书,徐书龙被乡亲们昵称“二支书”。当初,老支书的接力棒传到自己手里时,徐书龙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蟹苗产业做大。第一步棋,建基地。经过多次奔波,争取到相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建成了“池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蟹苗养殖基地。

第二步棋,搞合作。2007年,村里成立了七房蟹苗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管理、采购、生产、品牌、销售、受益“六统一”,有了市场话语权,销售价格和养殖成本一增一减,亩均增收1800元。

第三步棋,打品牌。2005年,村里第一次举办蟹苗节,如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蟹苗交易节日。田间地头挤满了来自鄂、赣、苏、浙、皖等省成百上千的成蟹养殖户,七房蟹苗成为国内同行业一流品牌,畅销不衰。

徐书龙的三步棋,走活了七房村的蟹苗产业。到老徐卸任时,村上有7成农户走上蟹苗致富路,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到1500亩。

新支书拓路谋做强

采访时,七房村党总支换届刚刚结束,刘小兵连任村支书。“蟹苗产业是村民命根子,钱袋子,也是村干部的选票。”自2015年担任村支书以来,刘小兵接过“做强蟹苗产业”的接力棒奋勇向前,全村70名党员用选票点赞。

“刘书记派人帮我家脱了贫,3亩地平均年收入2万多元。”腿有残疾的村民张定华道出了刘小兵的红色创意。村党总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40多位党员技术能手与养殖户结上帮扶对子,示范带动合作社社员310户,形成了以能人党员带基地、以基地联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刘小兵还为大家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智能监控和增氧,省心又省力,实现蟹苗培育现代化、科学化。

如今,七房村蟹苗产业强起来,成为农业部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蟹苗培育面积达23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蟹苗销售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约95%,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4087元。七房村也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于去年10月扛回“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培育全村产业支书面积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水产种业发展亮点纷呈 江苏泰州:兴化大闸蟹全产业链建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