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沪”原是渔具

“沪”原是渔具

发布时间:2016-04-23 01:09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众所周知,上海简称沪,亦称沪上,但鲜为人知的是,沪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其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似乎和今日上海的都市景观全然不相干,但若梳理上海的前世之身,也就不难理解“沪”这一简称的来历。

    我们的先民在沿海沿江之滨,插竹或堆石为坝,利用潮差来截获鱼虾,用竹者称为竹沪,用石者称为石沪,沪是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渔具之一。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太平广记》中也提到了扈:“近有海上人于鱼扈中得一物,是人一手,而掌中有面,七窍皆具,能动而不能语。传玩久之,或曰:‘此神物也,不当杀之。’其人乃放置水上。此物浮水而去,可数十步,忽大笑数声,跃投于水。”在古代诗文中,此器又名鱼梁,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云:“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即言水落之后鱼梁露出。因在江河湖海中使用,“扈”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写作“滬”,即“沪”的繁体。

    沪最早见之于地名,可追溯至东晋时的上海一带。那时吴淞江直通大海,沿岸居民在海滩上置竹,以绳相编,根部插进泥滩中,浩荡的竹墙向吴淞江两岸张开两翼,迎接着随潮而至的鱼虾蟹。而那呈喇叭形的河口又唤作“渎”,故吴淞江一带被称作“沪渎”。陆龟蒙《渔具诗序》说得更为直接:“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

    沪渎也即布满竹沪的河川,其地大致相当于青浦县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吴淞江古称松江,又名松陵江、笠泽江,河口段曾“宽二十里”,乃震泽(即太湖)东泄的主干水道。唐天宝五年(746年),吴淞江下游南岸的聚落演变为青龙镇,镇东临海水面辽阔,曾是鱼沪林立的世界。东晋吴国内史虞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沪渎”又成了一个抵御海寇的军事要塞的名称,屡屡出没于地图上。东晋末年孙恩起义,袁崧筑沪渎垒以防备孙恩,但终被攻破,城陷身死。《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了一则与这次战役有关的故事,从中可见六朝时沪渎的战乱之苦……

    至宋代中期,沪渎大概已经不能行驶大型的船舶,故往来商船都停靠到吴淞江支流上海浦,沪渎旧址也逐渐塌陷于江中。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上海浦日益繁华,设为上海镇,后来,沪之旧名仍在,便作为上海市的简称,至今沿用。(选自盛文强《渔具列传》,漓江出版社)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上海渔具简称东晋
重庆潼南区接受市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例行抽检 江苏镇江市渔政、长航公安联合查处一起电捕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