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新闻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

拯救“水中大熊猫” 探访中华鲟繁殖保护全过程

发布时间:2016-06-20 07:59:5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新闻



    从湖北宜昌的市中心出发,沿着宜兴公路驱车前行,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行人便来到了宜昌夷陵区地界,沿着公路右侧的黄柏河远望,一处江心岛逐渐清晰。“这里便是中华鲟研究所所在地。”同行的向导说,这里总共占地12公顷,是国内唯一一家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多年来也以展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而得名。

    中华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美称。1988年,中华鲟也被列为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包括了鲟鱼馆、标本馆、水族长廊、展览厅以及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游客可以欣赏到素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以及十余种世界各国的鲟鱼,还有种类繁多的热带鱼、长江名特鱼等。


  展馆内陈列着各类鲟鱼标本

  研究所的展馆内陈列的大量中华鲟标本颇引人注意。从标本的外观看,中华鲟与白鲟的外型非常容易区分,而与长江鲟却有着几分相似;从特点上看,中华鲟呈硕长体态,成鱼体长可达五米,体重超过千斤;从形体上看,中华鲟体形仿锤状,长着扫帚式的尾巴,背部、体侧、腹部长有多行骨板,如同武士身披着一身的胄甲。

  “中华鲟具有独有的生活习性,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两季,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顺流而下旅居海外。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涉水工程、滥捕滥捞、航运发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华鲟找不到理想的产卵场。为此,国家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很多国家级、省市级的保护区,并且专门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人工繁殖研究所,从葛洲坝下的宜昌江段将成熟的中华鲟捕捞回来,采用人工繁殖方法,孵化出鱼苗,将鱼苗培育到一定规格后再放回长江,从而使中华鲟不但免遭灭绝的厄运,鱼苗的数量也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光明网记者来到了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见到了稀有的中华鲟“真身”。车间内,十余个直径近10米的养殖池交错排布,每个水池内养着大小不一的中华鲟。“这是我国最大的中华鲟苗种车间。”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源由机器带动随时更换,池内水温、水质也都会全天检测,还配置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中华鲟的生活动态,“池内有些养大的中华鲟有200多公斤,抓取时人工很难办到,需要用到专业的捕捞设备。”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内的养殖池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养殖池内的育苗鱼种

    为了培育中华鲟鱼鱼苗,每年研究所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如此一来是否得不偿失?“培育鱼种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面对外界的疑问,陈磊常这样回答。在他看来,这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水温、水质都会发生变化,会导致水中鱼类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样一来藻类就大幅繁殖,更加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如果有一天河流中没有了鱼类,还能都称之为‘河流’吗?”


 中华鲟生产养殖车间养殖池内的育苗鱼种

    【相关链接】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过程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指子一代中华鲟在纯淡水环境下培育多年,不经过海淡水洄游过程,而是通多人工科学诱导与调控,使其性腺发育成熟,成功产下子二代。这项研究的成功可使中华鲟物种保护摆脱对野生中华鲟资源的依赖,并使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成为可能;同时,这也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对中华鲟的物种延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鲟标记放流与追踪

  30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共计放流了中华鲟500万余尾,放流的中华鲟能否顺利游达长江口以及其对自然种群的贡献率一直备受关注。工作人员究竟如何监控与追踪放流后的中华鲟?

  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鱼类的标记技术是研究鱼类迁移和运动、生物学特性、种群资源动态以及增值放流效果评价的重要工具。2014年,技术人员针对不同规格的中华鲟采用了3种标记方法:PIT标记、体外标记、声呐标记。标记前须测量鱼的体长、体重等指标,记录PIT编号,记录声呐发生器编码,并建立放流鱼的档案。

  中华鲟标记方式展示

    T型塑料管标记(体外标记)——塑料管内部打印唯一的编号、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标记部位为鱼体背鳍基部。体外标记识别简单,无需专业人员或专业检测仪器,肉眼可辨,渔民可以通过标记物上的联系方式与放流部门及时联系,大大降低了中华鲟放流后的误捕误伤率。

  PIT标记——也可称之为被动检测电子标签。它体积小、重量轻,最小标签为0.022克体内标记,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可以长期有效。这种标记方法主要是放流中华鲟在海洋中生长达到性成熟并返回长江进行自然繁殖过程中,在被捕捞后可以得到准确的鉴定,标记部位为鱼体背部。

  超声波遥测(声呐标记)——声波发射装置植入或者固定于鱼体,通过主动追踪以及沿江布设固定接收器方式接受声呐信号,获取鱼类洄游信息,无需回捕。当标记鱼游经接受器接受范围时,可以自动记录接受信号时间,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过程。标记有效时间为1到3年。

  ●中华鲟繁殖保护历程

  1984年,中华鲟研究所利用鲟鱼的脑垂体催产洄游到坝下产卵的亲鱼,并进行了初孵化出苗种的放流;

  1985年,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传统催产繁殖获得成功;

  1995年,大规格中华鲟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幼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1998年,中华鲟人工配合饲料研制成功,使中华鲟放流数量大幅度提高;

  1999年,中华鲟研究所达到年度放流大规模幼苗5万尾以上的能力;

  2000年,中华鲟活体无创伤取卵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减少了繁殖要牺牲雌性亲鱼的历史,提高了成熟亲鱼催产成功率;

  2007年,全人工繁殖项目开始启动;

  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突破,当年产后群与的康复技术成熟;

  2011、2012、2013年和2014年,全人工繁殖均取得成功。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标记繁殖研究所保护
湖北黄冈市英山县方家咀乡帮扶库区渔民再就业 浙江绍兴市开展“亮剑4号”集中执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