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鱼类养殖一线技术员谈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一线技术员谈泥鳅养殖过程中烂身腐皮病的防治经验

发布时间:2015-10-11 02:47:37编辑:水产百科归类:鱼类养殖

  近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以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当前泥鳅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

  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龄以下的鱼类。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越差。

  二、主要症状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
  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鱼病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的可带这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大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应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三、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或是在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地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很重要原因。

  四、预防

  如前所述,鱼类烂身病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该病的有效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通常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

  2、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养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减少腐皮、烂身病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3、定期进行保健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定期采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同时投喂添加功能性添加剂制成的保健饲料,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

  4、治疗
  第一步:调水、解毒
  由于发病鱼塘大多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水面有死鱼尸油,而且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所以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化水后全池泼洒。
  第二步:消毒
  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温和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温和水体有机质浓度均较高时,使用菌毒必可+暴血停效果较好。
  第三步:内服药物
  消毒后再内服消炎生肌的药物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用硫酸庆大霉素+必能消炎生肌,配以应激宁进行增效和矫正,再配上黄金组合改善药饵的适口性和补充营养。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可酌情继续补喂2~4天进行巩固。


2013,关注,20万水产养殖朋友共同的家园。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主要感染养殖消毒发病
大口鲶养殖方法及水控管理技术 长沙马王堆市场:上周水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多宝鱼鲍鱼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