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鱼类养殖鲻、梭鱼的疾病防治

鲻、梭鱼的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16-01-24 00:32:35编辑:水产百科归类:鱼类养殖

    鲻、梭鱼的抗病能力较强,在粗放养殖中疾病较少,但在精养和半精养池塘内,发病率较高,日益引起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研究。目前已经发现并认识的疾病有:
  (一)细菌性疾病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波隆巴(Plumb)等人在1972年8—9月,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到阿拉斯加、发现鲻鱼和其它几种鱼类暴发急性和慢性疾病。从濒死个体中分离出链球菌的一种细菌。濒死的病鱼,显示出狂游症状,鱼体皮肤出血,腹腔及肠内充血。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yum)刘易斯(Lewis)在加尔维斯顿、得克萨斯附近每季从鲻鱼体上取细菌样品,发现鳗弧菌在早春对鲻鱼的感染率较高,出现季节性发病,并表现出典型的弧菌感染,鳍的基部、腹部及口腔周围具紫斑淤血,也能从病鱼的肝脏分离出这种细菌。但在仲夏和早秋没有发现这种弧菌的感染。
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可采用抗菌素、磺胺、吱喃类抗菌药物、大蒜等。以漂白粉消毒池水,也有利于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二)真菌病鲻、棱鱼类最易发生的真菌病为水霉病,亦称白毛病。患病鱼体上遍生白毛,为水霉菌菌丝,其时霉菌已深入肌肉组织中(水霉菌一端呈根状,伸人鱼体,另一端则露在水中)。病鱼呈狂燥不安的状态,皮肤分泌粘液增多,鳞片出血,运动失调,食欲不振,有时可见到肌肉溃烂的患体,久之则消瘦死亡。这种病多发生在初春,夏季也有发生,多由外伤引起,但在环境恶化,营养不足,抵抗力太弱时,也能发生此病。对患病鱼体的治疗,可以一万五千分之一的孔雀绿水溶液洗浴5—10min,或用0.1%的高锰酸钾液洗浴5—10min,或全池喷洒硫酸铜溶液,使成1ppm。
  (三)鱼虱病东方鱼虱(CaIigus orientalis Gusser)为海水和半咸水中常见的一种体外寄生的节肢动物。属桡足亚纲。日本海、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发现。其附着幼体前端较尖,顶端向前伸出管状的额丝,借以牢固的吸附在鱼体上。成体前端呈盾状,管状额丝消失。可寄生在鱼体上,也能在水中做短期的自由游泳生活,以寻找薪的宿主。病鱼体色发黑或灰白,动作呆滞,或时而狂游,食量降低,重者消瘦死亡。
1979年8月,山东省水产学校养鱼池中梭鱼的感染率达100%,感染强度甚高,一尾体长6cm的梭鱼,寄生虫体达100尾以上。
治疗方法:可慢慢向池内换进淡水,或以0.3—0.4ppm敌百虫(90%晶体)全池泼洒,效果较为明显。
  (四)线虫病 鲻、梭鱼腹腔内有时易感染寄生性线虫(ezia annulata)。线虫寄生后,病鱼腹腔积水,腹部膨胀,鱼体上浮水面。也有寄生在肝脏而引起肝肿大者,引起鱼体生长停顿,甚至死亡。这种疾病感染率不高。
  (五)黑斑病鱼体上方出现黑绿色斑纹,此病多发生在梭鱼苗上,可能因水质恶化而引起。严重者也能引起死亡,适时改善水质,黑斑可逐渐消退。
  (六)原虫病一种名为尖口虫(Condylostomasp.)的原生动物,当大量繁殖时,池水呈暗红色,抑制了池中间料生物繁殖,严重时引起鱼苗缺饵而成批死亡。黄海水产研究所1962—1963年进行梭鱼育苗时,曾多次出现。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在育苗中经常出现。常群集干早期鱼苗的体表损伤处,时而密集于鳃丝间。
腰鞭毛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危害鲻鱼,在美国密西西比时有发现,它附着在鲻鱼鳃丝和皮肤上,受感染的鱼类很少能被药物治疗,以淡水冲洗可使虫体脱落。泡子虫类中的鲻形血簇虫(Haemogregarina mugili)专门寄生在鲻科鱼类身体上。
  (七)鞭毛藻“水花”鞭毛藻本身未必能构成对鱼类的直接危害,而当鱼池中暴发鞭毛藻“水花”时,将排出大量毒素溶于水中,使鱼大量死亡。小三毛金藻(Prymnesius parvum)是典型的咸淡水鞭毛藻。据以色列某些咸淡水养鱼场的记录,在某些鱼池中)大约3—5天发生一次小三毛金藻“水花”,密度可达8x15的5次方个细胞/ml。我国大连、河北、天津等地均有因小三毛金藻“水花”引起全池鱼死亡的实例。其治疗措施,夏季用10ppm硫酸铵处理20h,冬季用3—3ppm硫酸铜处理,或使用10—15ppm液氨作全池喷洒。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引起死亡疾病感染寄生
商机!鳝鳅产业成为湖北省渔业第三个“百亿元”产业 人造海蜇皮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