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鱼类养殖鲟鱼生态型循环水养殖试验

鲟鱼生态型循环水养殖试验

发布时间:2016-02-25 09:39:18编辑:水产百科归类:鱼类养殖
鲟鱼因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市场前景好等优点倍受养殖户青睐。目前,鲟鱼已经成为了山东、四川、湖北等地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模式大多为网箱养殖,对水体环境污染较大,并且养殖受地域限制太大,不容易大规模推广。

    为了探索一条节能环保,受水源限制小,能显著提高单位产量和商品鱼品质,且一般养殖户能接受的新型养殖模式,我们开展生态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价效性研究,并于2009年2月在我所养殖基地进行鲟鱼高密度养殖试验,在4口水泥池共养出商品鲟鱼6067kg,平均尾重8kg,饵料系数1.5,产值184060元,整个生态型循­环水养殖车间项目投资为25万元,扣除饲料费、电费等,2年可收回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材料与方法

    1.钢架塑料大棚建设:大棚占地350m2,大棚顶部设有可自动收、À­遮阳网,大棚四周留有40cm宽、60cm深排水沟,大棚两侧具有塑料薄膜升降装置,便于通风。
    2.主养池设置:主养池4口,面积分为分别为50m2,水深1.5m,池子为圆形构造,中间设置排水口,池子四周向中间略微倾斜,便于排污。
    3.水处理系统:1)一级沉淀池1口,面积50m2,水深2m。该处理池主要进行初级物理沉淀,池中放养花白鲢各50kg,用来滤食较大饲料残饵及鱼体粪便。池中设排污口1个。
    2)二级沉淀池2口,面积分别为30m2,水深2m。两口沉淀池中间砌一道砖墙形成“U”型迂回状,底板铺设砂砾,构成砂床。按粒径大小分三层铺设,每层厚度60cm,其中底层为粗砂,砂径不小于4mm,中间层为中砂,粒径3-4mm,上层为细砂,粒径1-2mm。该沉淀池主要对水体进行二次过滤,清除水中细小颗粒。
    3)生物净化池1口,面积30m2,水深2m。池底每间隔0.5m铺设一条充气管并装配一部750W旋涡式增氧机增氧;水体每间隔0.5m垂挂一道微生物附着基。水体表层靠近集水沟的地方铺设面积15m2的泡Ä­板,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我们选择观赏水草作为人工湿地的植物,主要品种有菖莆、虎耳草、绿豆瓣等等。
    4)集水沟1条,面积10m2,水深2m,在集水沟中安装纳米增氧提水装置,安装方法如下:在集水沟中距离水面50cm水深处,水平并排安装20根纳米管,每根纳米管内径分别为10mm,长120cm,间隔5cm。纳米管和总供气管相连,配备一台2.2kW气泵。
    4.养殖废水处理 主养池排出的养殖废水经­公共排水沟流入沉淀过滤池,经­初级沉淀,大部分有机碎屑被池中的鱼类摄食;经­二级砂石过滤,细小微粒被拦截。其次经­附着基上的微生物降解氨氮、亚硝酸盐,显著降低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并增氧;再经­过植物吸收营养盐,达到净水的目的,最后经­过纳米增氧提水装置将水提到进水沟中,均匀分到4个养殖池,达到池水的循环利用。
    5.培养微生物菌落:生物净化池中加满池塘水,引进藻种或直接向水体中泼洒人工藻种,同时在水体中垂挂“阿科蔓”水处理微生物附着基。向水体中泼洒有机生物肥20kg并连续曝气15-20d,附着基上开始长满细菌、藻类及其它微生物。
    6.投鱼:微生物培养好后,开始放鱼。主养池各池分别放养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200尾,规格为1kg,1级沉淀池放养0.5kg的花白鲢各100尾。
    7.养殖管理:1)投饵。杂交鲟摄食能力强,生长旺盛,早期日投饵率可占到体重的3%,后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日投喂3餐,每餐分3次投下,每次间隔10-15min为宜。由于池水水温变化小,长期可维持在15-23℃之间,十分适合鲟鱼的摄食生长,每天的实际投喂量根据水质、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水质调控。a.鱼体进池初期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水质易发生变化,特别是氨氮、亚硝酸盐会急骤上升,此时要密切注意鱼体活动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必要时要进行换水处理。鱼体进池后的2-3d不宜投饲,且投饲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b.在后期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向生物净化池中补充微生物,防止生物群落的衰竭,降低水处理能力。随着投饲量的加大,每次投放微生物的间隔时间都要缩短,一般10-15d为宜。同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提高饲料在肠道中的吸收转化率,减少氨氮等的排放量。
c.坚持每天对水质进行监测,观察水质情况,一旦有变化,要马上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鱼病防治。整个试验过程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要求操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三黄散、保肝护胆等药物,做到及时预防。
    4)做好养殖日志,包括水温、投饵、摄食情况、鱼体活动情况等,每隔1个月对鱼体生长情况作一次检测,及时调整投饵量。
 
    试验结果
    1.水质净化效果。2009年2月,水处理系统建成并与工厂化养殖车间串联形成闭合循­环系统。该循­环系统在集水池气泵的带动下昼夜运行。养鱼池进出口水质监测情况如表1。(每月随机抽取1d)


    2.鱼体增长效果。鱼池从2月份投产到10月,共8个月。期间水质状况良好,鱼体摄食旺盛,单位水体杂交鲟的产量及饵料系数见表2。另外收获白鲢144kg,花鲢190kg。


    收获的杂交鲟平均出售价30元/kg,鲢鱼5元/kg,鳙鱼7元/kg。试验支出鲟鱼种25元/尾,鲟鱼全价配合饲料8000元/t。基建投资及配套机械设备费用为25万元。试验期间饲料投入36429.6元,电费及其它投入18992.4元,总收入184060元,成本303421.6元。由于试验周期只有8个月,则预计2年即可收回成本,2年后收益将大大增加。

    分析与讨论

    1.该系统利用污物自然沉淀、砂石堵截、微生物分解及植物吸收等原­理,有效地调节水质;同时水温适宜,常年可维持在15℃-25℃之间,再加上鲟鱼摄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资金回拢快。该生产工艺适合进行大面积推广,不受水源、地域限制,可独自或联合经­营。
    2.该生态循环水工艺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及植物净化系统。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施用复合菌制剂,保持菌群平衡,同时要选择适宜系统生长的观赏水草品种,并尽可能做到多样化,部分水草作为家庭生态鱼缸的主要植物,定期刈割出售,可以为生产单位带来附加的经­济收入。
    3.养殖前期水质不稳定,主要是由于鱼体产生应激,分泌大量黏液,以及湿地净化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此期间要精心维护,密切注意。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养殖微生物水质沉淀
辽宁省领导再次批示表扬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与国家海洋局的积极对接工作 饲养青虾的虾种放养技术要点